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五到洞霄兼似冲妙》
《五到洞霄兼似冲妙》全文
宋 / 施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多谢名山不厌人,五来此地著闲身。

泉声带雨驱烦暑,空翠萦风绝点尘。

金鼎火能知应候,玉壶花自占长春。

何时许證三生约,乞借烟霞与卜邻。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dàodòngxiāojiānchōngmiào
sòng / shīshū

duōxièmíngshānyànrénláizhexiánshēn

quánshēngdàifánshǔkōngcuìyíngfēngjuédiǎnchén

jīndǐnghuǒnéngzhīyìnghòuhuāzhànchángchūn

shízhèngsānshēngyuējièyānxiálín

翻译
感谢名山不嫌弃我这个常客,我多次来到这里过着悠闲的生活。
泉水声中夹带着雨滴,驱散了炎热,清新的绿意围绕着微风,没有丝毫尘埃。
金鼎中的火焰仿佛知道时节的变化,玉壶中的花朵独自享受着永恒的春天。
何时能实现前世今生的约定,希望能在这如烟如霞的仙境中与你为邻。
注释
名山:指代名胜山川,寓意高雅宁静。
厌人:嫌弃人多。
五来:多次来访。
著闲身:过着悠闲的生活。
空翠:形容空气清新,翠绿的景色。
绝点尘:没有一点尘埃。
金鼎:古代煮药或祭祀用的器物,象征时节变换。
应候:顺应时节。
玉壶花:象征永恒和纯洁,可能指仙花或长寿之花。
占长春:永远保持春天般的生机。
三生约:指前生、今生、来世的约定。
烟霞:指仙境,美丽的自然景象。
卜邻:选择邻居,此处寓指期望与对方结缘。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施枢的作品《五到洞霄兼似冲妙》。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喜爱和向往,以及对隐逸生活的深深沉醉。首句“多谢名山不厌人”流露出对山水的感激之情,表明山川之灵性接纳了诗人这个常客。次句“五来此地著闲身”则描绘了诗人频繁造访山中的闲适生活。

“泉声带雨驱烦暑”通过描绘泉水在雨中潺潺的声音,传达出清凉之意,消解了夏日的炎热。“空翠萦风绝点尘”进一步渲染了山间的清幽,暗示着这里没有世俗的纷扰,只有纯净的空气和翠绿的山色。

“金鼎火能知应候”暗指山中修炼或煮药的金鼎,暗示诗人可能在寻求养生之道,同时也寓言着对自然规律的领悟。“玉壶花自占长春”以玉壶象征高洁,花儿独自开放,寓意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永恒春天的向往。

最后两句“何时许证三生约,乞借烟霞与卜邻”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大自然结缘,期待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余生的愿望,体现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深深热爱和追求。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作者介绍

施枢
朝代:宋

施枢,约宋理宗端平中前后在世(即约公元一二三五年前后在世)字知言,号芸隐,丹从人。生卒年均不详,工诗。嘉熙时,(公元一二三九年左右)尝为浙东转运使幕属。又尝为越州府僚。枢著有芸隐倦游迁及芸隐横舟稿各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猜你喜欢

村居二十馀日,身在田畴,宜有所慕,乃蓑笠耰锄间不类农家气味,殊足慨也;因作杂诗·其一

鹿场乃蕃窟,化为良田畴。

稻苗似书带,润泽如膏油。

无烦理荒秽,苗盛众草囚。

人力解胼胝,百金买驯牛。

鹅鸭有新喜,豝豵非远忧。

早禾当夏刈,晚田及冬收。

况有甘蔗林,青青满中丘。

可以安作息,失德于乾糇。

摽心对充耳,觏闵夫何尤。

(0)

除夕雷雨大作

腊月晦日大雷雨,长风挟浪翻高空。

海中龙蛇厌蟠蛰,世上草木开屯蒙。

赫怒昔闻殚帝力,妖祥今见烦天工。

无敢戏渝独危坐,寒花往往能鲜红。

(0)

咏怀·其二十七

凤弹有公田,高低麦与谷。

雨旸失天时,荒秽走群鹿。

家园二顷馀,子母暗相黩。

坚好尽锱铢,追呼益穷蹙。

卑官类逋窜,徇此五年禄。

黄齑一百瓮,素餐仍碌碌。

栈栈荆棘中,悲风吟古屋。

(0)

咏怀·其十

大鹏徙南海,瞬息须往还。

惟大乃行速,日月如投环。

六月旷程期,何以枋榆间。

贤者经世务,养翮辞故山。

慷慨以驱驰,仗策叩天关。

事一切必万,中路就险艰。

善哉于忽操,一鼓再三弹。

(0)

感物候

客久澹无欲,无鹊非所望。

断我近音信,无雁成两伤。

燕骄不肯蛰,仲冬来草堂。

菊以玉为蕊,榴如琴有房。

傍帷鸣蝘蜓,依户守蛈蟷。

宵深一叶堕,十月天微凉。

寄言闺中子,毋念我衣裳。

(0)

大武观落日·其一

落日海西界,一轮当我门。

安知大武郡,见此好黄昏!

(0)
诗词分类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诗人
张红桥 崔曙 饶芝祥 陆世仪 湛方生 赵扩 胡舜陟 窦庠 毛伯温 阎尔梅 刘叉 陈谏 李格非 刘光祖 崔融 呼文如 陈耆卿 曹端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