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公宰相才,老得中孝名。
以言救天下,不期当时行。
大运自秦来,治具几纷更。
元元万古胸,利病如列星。
传来二百年,考资丐儒生。
或非著书意,掩卷三涕零。
顾公宰相才,老得中孝名。
以言救天下,不期当时行。
大运自秦来,治具几纷更。
元元万古胸,利病如列星。
传来二百年,考资丐儒生。
或非著书意,掩卷三涕零。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郑珍所作,名为《读<日知录>》,通过对《日知录》这部著作的阅读,表达了对顾炎武这位历史人物的深刻敬仰与感慨。
首句“顾公宰相才,老得中孝名”,赞扬了顾炎武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更在晚年因孝顺父母而获得了高尚的名声。这种对个人品德与政治成就并重的评价,体现了作者对顾炎武全面人格的高度认可。
接着,“以言救天下,不期当时行”两句,描述了顾炎武通过著述来拯救天下的理想,但并未期望这些言论能在当时立即产生影响。这反映了顾炎武深邃的政治洞察力和远见卓识,以及他对历史变革的坚定信念。
“大运自秦来,治具几纷更”指出从秦朝以来,社会经历了多次治理结构的变迁。这里的“大运”指的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治具”指治理国家的工具或制度。这一句既是对历史变迁的概括,也暗含了对顾炎武所处时代政治环境的反思。
“元元万古胸,利病如列星”则将顾炎武的思考比作“万古胸”,即他能洞悉历史长河中的各种利益与弊端,如同繁星般清晰可见。这种比喻形象地展现了顾炎武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最后,“传来二百年,考资丐儒生。或非著书意,掩卷三涕零”表达了对顾炎武著作流传二百年的感慨。作者认为,顾炎武的著作对于后世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资源,但同时,也流露出对顾炎武未能看到自己著作影响后世的遗憾之情。尤其是“掩卷三涕零”一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顾炎武的深切怀念与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日知录》的阅读,深情地赞美了顾炎武的才华、品德与深远的历史洞察力,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深深敬仰与惋惜之情。
学究先生样。半生来、青镫黄卷,乌皮绛帐。
三字头衔穷措大,不讳含酸骨相。
难得是斯文未丧。
一第蹉跎头白早,叹磨穿、铁砚心徒壮。
功名路,恐难望。济南博士江都相。
溯流传汉家真派,何嫌依傍。
辛苦儒林谋绝业,全力名山休让。
觅冷蠹堆中同葬。
七贵五侯君不见,牧猪奴、转瞬青云上。
得富贵,且无恙。
似此难安放。算才华、九天九地,世间休望。
毕竟彼苍相忌甚,少个容人之量。
说破了漫教惆怅。
十二万年仙鬼劫,到碧桃、花落身同葬。
君不见,海波荡。梦君昨夜高楼上。
问吾侪鸾飘凤泊,有何情况。
莫话茫茫才子事,自古多愁多恙。
总不出这条门巷。
烦向玉皇通一讯,甚牵缠、未了伤心帐。
归去也,踏云响。
佳人颜似玉。问因甚幽居,乱云空谷。
自言身本良家子,零落今依草木。
关中回首,已丧乱、难收骨肉。
休更论、贵极王侯,人间事如风烛。
更怜嫁得萧郎,又纨扇恩疏,彩鸾孤宿。婵娟夜哭。
教侍婢、卖尽明珠一斛。牵萝补屋。
漫采柏、终朝盈掬。谁念取翠袖盈盈,天寒倚竹。
手定山河,二百载十有六君。
空留得宝城松吹,金瓦苔纹。
蝉奏千般罗帐伎,鸦如几个锦衣军。
断送他王气后弘光,先建文。孝陵路,村酒醺。
灵谷寺,晚钟闻。早铜驼归魏,玉马辞殷。
幸少牛羊童竖火,已无龙虎帝王云。
与汉唐开国几英雄,争夕曛。
江月都愁老。何苦向南朝一带,照他凭吊。
采石荒矶闲系艇,有客倚阑而眺。
谁看见吴宫花草。
楼影千年流不去,缓商量毕竟诗人好。
须记取,醉中稿。狂吟那顾先生笑。
为神州骚沉雅坏,特来相告。
更问锦袍归水后,清气收还多少。
可许我骑鲸三岛。
如此江山浑寂寞,但风帆几点和沙鸟。
怀古意,怎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