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渚渔村杳霭中,树阴舟系网丝风。
九龙画意知何处,为忆锡山烟雨濛。
隔渚渔村杳霭中,树阴舟系网丝风。
九龙画意知何处,为忆锡山烟雨濛。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江南水乡图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隔水相望的渔村在轻雾缭绕中的朦胧美,以及岸边树木与停泊的船只在微风中摇曳的姿态。通过“网丝风”这一细节,巧妙地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动态之美。
接下来,“九龙画意知何处”一句,既是对前文景象的总结,也暗含了对艺术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思考。九龙,可能象征着高超的艺术境界或历史的辉煌,而“知何处”则表达了对这种美好事物难以捕捉和再现的感慨。最后,“为忆锡山烟雨濛”,点明了诗人的思绪和情感所在,他回忆起锡山那烟雨蒙蒙的景色,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自然之美的深深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过往生活的追忆,展现了清代文人对于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的独特视角。
陶翁昔年怀隐德,手种黄花只一色。
南山杯酒义熙年,北窗枕簟羲皇宅。
九霄原是儒家子,作画多年胡昩此。
丹青入手劳心思,不极妖艳心不止。
我闻菊品三十六,此画模写犹未足。
世情每自逐时好,隐德谁能识幽独。
愿君笔端改常度,剥落繁华反贞素。
万里风霜摇落馀,一枝秋色长如故。
堂前椿树盘根久,千岁常期大人寿。
春风蝶梦早匆匆,一事无凭漆园叟。
堂北紫萱娱白头,对花日日思忘忧。
宜男已壮母何在,赢得临风双泪流。
方家郎君湖海客,春雨秋霜心恻恻。
凭谁貌入丹青中,犹似升堂候颜色。
我观椿萱图,为作椿萱歌,夭桃秾李空复多。
写生纵有黄荃笔,风教无关知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