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汉昔中圮,伤哉巨滔天。
浸淫及缙绅,冠履纷倒颠。
诗书附瞋目,舆隶高比肩。
逐臭沧海畔,攫金都市前。
何意鹓与鸾,化为鹰与鹯。
平生九鼎重,蜕弃如蛇蝉。
遂满抢攘气,宁馀仁义田。
空令独行士,愁望盈荒烟。
濯濯严光濑,垂竿方洒然。
炎汉昔中圮,伤哉巨滔天。
浸淫及缙绅,冠履纷倒颠。
诗书附瞋目,舆隶高比肩。
逐臭沧海畔,攫金都市前。
何意鹓与鸾,化为鹰与鹯。
平生九鼎重,蜕弃如蛇蝉。
遂满抢攘气,宁馀仁义田。
空令独行士,愁望盈荒烟。
濯濯严光濑,垂竿方洒然。
这首诗名为《感遇十八首(其十八)》,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子升所作。诗中描绘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以及道德沦丧的景象。
诗的开篇“炎汉昔中圮,伤哉巨滔天”,以历史上的汉朝衰败为背景,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切忧虑。接着,“浸淫及缙绅,冠履纷倒颠”描述了权贵阶层的道德堕落,比喻为冠履颠倒,象征着社会秩序的混乱。
“诗书附瞋目,舆隶高比肩”则揭示了知识与权力的错位,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地位的颠倒,反映了社会不公。接下来的“逐臭沧海畔,攫金都市前”进一步描绘了人们追逐物质利益,不顾道德的行为。
“何意鹓与鸾,化为鹰与鹯”运用比喻手法,将原本高贵的鹓和鸾(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比作恶鸟鹰鹯,形象地展示了道德沦丧的社会现象。而“平生九鼎重,蜕弃如蛇蝉”则表达了对传统价值观被抛弃的感慨,如同九鼎这样的珍贵物品被轻易丢弃,如同蝉蜕一般。
最后,“遂满抢攘气,宁馀仁义田”指出社会充斥着争斗与混乱,仁义之地已无存留之处。而“空令独行士,愁望盈荒烟”则表达了对坚守道德的孤独者的同情,他们面对的是满眼的荒凉与绝望。
“濯濯严光濑,垂竿方洒然”则是以严光(东汉隐士)在濑上垂钓为喻,象征着在污浊的社会中,仍有人选择坚守自我,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宁静。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深刻揭示了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社会道德沦丧、价值观念混乱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道德回归的渴望。
郎官归自丝纶阁,醉向高堂写林薄。
修篁挺挺石苍苍,细雨濛濛烟漠漠。
坐令咫尺见千里,信尔胸中有丘壑。
南野老人真好奇,举酒属客要题诗。
座中英彦六七辈,文彩照耀光陆离。
文雄画妙两绝作,悦目洗心良可乐。
吁嗟老我驽钝姿,浪迹江湖久沦落。
迩来谬据西斋裀,知己岁寒欣有托。
清风明月幸平分,时得吟观伴孤鹤。
它山之石玉可攻,嶙峋凿破精磨砻。
干支参错定南北,髣髴辰极居其中。
形如倚盖奠鳌足,圆若璧月当青空。
周遭百刻分昼夜,毫釐不差理莫穷。
昆虫草木识节序,孰谓造化无全功。
昔闻姬公宅洛邑,度地测景分西东。
短长已足辨寒暑,朝夕更可期阴风。
我言物固各有遇,片石亦得奇遭逢。
万牛舆至九鼎重,圣恩已许留辟雍。
璿玑玉衡屹相向,占候彼此将无同。
学如不及有谟训,寸阴莫遣成匆匆。
琼台珠露尚厌浥,朝阳已映扶桑红。
国子先生正师席,衣冠济济皆儒宗。
謇予桑榆尚未晚,不用顾影嗟转蓬。
一线频添足自慰,八砖影过成疏慵。
鳣堂绛帐深重重,从容退食方自公。
摩挲晷刻日将午,更以经史开群蒙。
《石日晷歌》【明·龚敩】它山之石玉可攻,嶙峋凿破精磨砻。干支参错定南北,髣髴辰极居其中。形如倚盖奠鳌足,圆若璧月当青空。周遭百刻分昼夜,毫釐不差理莫穷。昆虫草木识节序,孰谓造化无全功。昔闻姬公宅洛邑,度地测景分西东。短长已足辨寒暑,朝夕更可期阴风。我言物固各有遇,片石亦得奇遭逢。万牛舆至九鼎重,圣恩已许留辟雍。璿玑玉衡屹相向,占候彼此将无同。学如不及有谟训,寸阴莫遣成匆匆。琼台珠露尚厌浥,朝阳已映扶桑红。国子先生正师席,衣冠济济皆儒宗。謇予桑榆尚未晚,不用顾影嗟转蓬。一线频添足自慰,八砖影过成疏慵。鳣堂绛帐深重重,从容退食方自公。摩挲晷刻日将午,更以经史开群蒙。
https://shici.929r.com/shici/RjWsYvu8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