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午军书议出车,沿边鹅鹳列为闾。
眼看虎落环瓯脱,心冀燕仇雪望诸。
四海同袍征士气,频年赠策故人书。
荷戈亦是男儿事,何必河鲂始食鱼。
旁午军书议出车,沿边鹅鹳列为闾。
眼看虎落环瓯脱,心冀燕仇雪望诸。
四海同袍征士气,频年赠策故人书。
荷戈亦是男儿事,何必河鲂始食鱼。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黄遵宪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与对将士们英勇精神的赞美。首句“旁午军书议出车”描绘了朝廷在紧急军情下商议出兵的情景,显示出国家面临危机时决策层的忙碌与紧迫。接着,“沿边鹅鹳列为闾”一句,以鹅鹳喻指守边的士兵,形象地描绘了边疆的防御布局,表现了军民一心保卫国土的决心。
“眼看虎落环瓯脱,心冀燕仇雪望诸”两句,通过“虎落”和“瓯脱”的比喻,表达了对敌人的威胁与国家边防的紧张局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消除燕赵之仇,即解决北方边患的愿望。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贯穿全诗,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与期盼。
“四海同袍征士气,频年赠策故人书”则进一步强调了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侮的精神。诗人不仅关注前线的军事行动,也重视智谋策略的贡献,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对于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
最后,“荷戈亦是男儿事,何必河鲂始食鱼”两句,以“荷戈”(手持武器)象征参战,以“河鲂”(一种淡水鱼)比喻生活中的琐事,表达了诗人认为投身国家事业是男子汉应有的责任,不应被日常生活的小事所束缚的观点。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展现了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国家的忠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高度责任感和对将士们英勇精神的崇高敬意,同时也体现了他作为文人士大夫对于国家治理和人生价值的独特见解。
野色何莽苍,秋声亦萧疏。
风吹黄埃起,落日驱征车。
何代此开国,封疆百里馀。
古今不相待,朝市无常居。
昔人城邑中,今变为丘墟。
昔人墓田中,今化为里闾。
废兴相催迫,日月互居诸。
世变无遗风,焉能知其初。
行人千载后,怀古空踌躇。
山上巴子城,山下巴江水。
中有穷独人,强名为刺史。
时时窃自哂,刺史岂如是。
仓粟喂家人,黄缣裹妻子。
莓苔翳冠带,雾雨霾楼雉。
衙鼓暮复朝,郡斋卧还起。
回头望南浦,亦在烟波里。
而我复何嗟,夫君犹滞此。
自哂此迂叟,少迂老更迂。
家计不一问,园林聊自娱。
竹间琴一张,池上酒一壶。
更无俗物到,但与秋光俱。
古石苍错落,新泉碧萦纡。
焉用车马客,即此是吾徒。
犹有所思人,各在城一隅。
杳然爱不见,搔首方踟蹰。
玄晏风韵远,子真云貌孤。
诚知厌朝市,何必忆江湖。
能来小涧上,一听潺湲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