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其十》
《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其十》全文
南北朝 / 庾信   形式: 乐府曲辞

礼乐既正。神人所以和。玉帛有序。志欲静干戈。

各分符瑞。俱誓裂山河。今日相乐。对酒且当歌。

道德以喻。听撞钟之声。神奸不若。观铸鼎之形。

酆宫既朝。诸侯于是穆。岐阳或狩。淮夷自此平。

若涉大川。言凭于舟楫。如和鼎实。有寄于盐梅。

君臣一体。可以静氛埃。得人则治。何世无奇才。

(0)
鉴赏

这首诗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信所作,名为《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其十》。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颂扬礼乐之美、歌颂和谐社会以及赞美君臣和睦关系的诗篇。

诗中“礼乐既正。神人所以和。”表达的是一个理想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人们通过礼仪与音乐达到心灵的沟通与和谐统一。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社会秩序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即通过礼乐来调和人的情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玉帛有序。志欲静干戈。”则是表达了一种愿望,即希望能够结束战争,实现和平。玉帛象征着高贵和纯洁的意境,而“志欲静干戈”则明确了作者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各分符瑞。俱誓裂山河。”可能是在描述一种盟誓的情景,人们通过共同的信仰或承诺来加强团结,共同面对自然界的伟力如同裂开山脉与河流一般坚不可摧。

“今日相乐。对酒且当歌。”则是描绘了一种欢乐宴席的情景,人们在此刻享受着生活中的美好时光,以歌唱来表达他们的喜悦之情。

“道德以喻。听撞钟之声。”这两句可能是在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通过音乐(如钟声)来传递教化,引导人们向善。

“神奸不若。观铸鼎之形。”则是对古代礼器—铸鼎的赞美,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器物,更承载着精神和文化的意义。

“酆宫既朝。诸侯于是穆。”这里可能是在描述一种朝会或大型宴席的情景,酆宫即宫殿之意,诸侯云集,表明了国家的安定与统一。

“岐阳或狩。淮夷自此平。”这两句则是描写边疆地区(如岐阳)的和平,以及对外部异族(淮夷)的征服和平定。

“若涉大川。言凭于舟楫。”在这里,作者通过渡江的比喻,强调了依赖船只和掌舵人来稳妥前行的重要性,这也可以理解为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需要有智慧和能力的人来引导方向。

“如和鼎实。有寄于盐梅。”这两句可能是在赞美某种完美无缺的事物(如同和鼎),并且表达了对未来和平生活的一种期待或寄托,盐梅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意象。

“君臣一体。可以静氛埃。”这里强调的是君主与臣子的关系融洽一致,可以达到一种清净无为的境界。

最后,“得人则治。何世无奇才。”是对有能力的人才的赞美,认为有了这样的贤能之士,就能够实现国家的安定和良好管理,而“何世无奇才”则是在强调任何时代都会有杰出的人物出现。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礼乐、君臣关系、自然景观等元素,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社会图景。它不仅颂扬了和平与秩序,还透露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期待和追求。

作者介绍
庾信

庾信
朝代:南北朝   籍贯:北周时期   生辰:513—581

庾(yǔ)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他的父亲庾肩吾为南梁中书令,亦是著名文学家。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自幼随父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文学风格被称为“徐庾体”。累官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侯景之乱时,庾信逃往江陵。
猜你喜欢

安止同登王园葆光阁二首·其二

海潮溪鹭绝纤尘,酒浪灯花自在春。

醒眼莫嫌长醉客,回头俱是幻泡身。

(0)

君仪惠玳瑁冠犀簪并分泉守茶六饼二首·其一

玳瑁裁冠犀作簪,正宜萧散野人心。

从今顶戴抛乌帽,一任秋霜两鬓侵。

(0)

和松长老龙井

龙蟠井底待风雷,谁谓无功洗旱埃。

昨夜山前行雨足,收藏头角复归来。

(0)

将至寿州先寄知府龙图三首·其三

采石江边寂寞归,寿阳重到信前期。

闻韶忘味宁非美,倾盖论交已恨迟。

白凤文章元出众,青云歧路合逢时。

杏花正怯清明雨,强欲留连更一卮。

(0)

雪中招徐子美秘校饮二首·其二

霏霏皓雪翳长空,南郭缘何有径通。

访戴船归清兴逸,姓袁人卧冷光濛。

欲倾樽俎延高盖,忽得篇章迈古风。

四十年前除夜乐,如今相对两衰翁。

(0)

寄题历阳王纯甫新作连云观二首·其一

久持使节别尧天,故起朱楼北斗边。

势压江淮盘地厚,影分吴楚与云连。

一声奏笛龙蛇晓,八法书牌剑戟悬。

更借湓城庾家月,芟除桂树照樽前。

(0)
诗词分类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诗人
阎尔梅 刘叉 陈谏 李格非 刘光祖 崔融 呼文如 陈耆卿 曹端 陆树声 吕蒙正 辅广 高珩 董思恭 吴锡麒 宋江 蔡允恭 陈寿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