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赠山堂僧》
《赠山堂僧》全文
宋 / 马廷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无生究竟是真源,浮世虚名可气吞。

净行要从圆处觅,好诗添向闷中喧。

一心认我如如体,万事同渠莫莫言。

归向灵岩岩底坐,道根圣果满祇园。

(0)
注释
无生:指超越生死的真理。
真源:根本源泉。
浮世:世俗社会。
虚名:空洞的名声。
气吞:忍受或包容。
净行:清净的行为。
圆处:圆满的境地。
好诗:优美的诗歌。
闷中喧:在困苦中增添活力。
一心:全心全意。
如如体:永恒不变的本体。
万事:世间万物。
莫莫言:沉默不言。
灵岩:象征精神归宿的山。
岩底坐:静坐冥想。
道根:道的根基。
圣果:神圣的成果。
祇园:佛教圣地。
翻译
无生的真理究竟源自何处,世俗的虚名又能让人如何忍受。
修行要从圆满的境界中寻找,好的诗歌在苦闷中也能增添喧闹。
心中始终明白如如不动的本体,世间万事都如同沉默不语般看待。
最终回归灵岩山底静坐,道的根基和圣洁的果实充满整个祇园。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马廷鸾所作,名为《赠山堂僧》。诗中表达了对佛法真谛的追求和对尘世繁华的超脱。

"无生究竟是真源"一句,指的是佛教中的"无生"概念,即一切诸法本性为空,无有生灭之相,这里的"真源"意指最终的、真正的实相。诗人通过这一开篇,表达了对禅学中"真如"或"实相"的追求。

"浮世虚名可气吞"则是说尘世间的一切名誉和地位都是虚幻不实,可以令人感到愤懑和不满。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红尘俗世的看破与超脱。

接下来的"净行要从圆处觅"一句,强调了修行佛法需从圆融无碍的地方去寻找,即在心性上达到一种圆满、和谐的状态。"好诗添向闷中喧"则是说即使是在寂静无声的环境中,也可以通过吟咏佳句来增加一份清净与喜悦。

"一心认我如如体"表达了对自身真实本性的认识和认同,"万事同渠莫莫言"则是说一切万象皆归于一个道理,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去解释和争论。这两句流露出诗人对于禅学中"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解。

最后两句"归向灵岩岩底坐,道根圣果满祇园"则描绘了一种归隐山林,坐在深邃的岩石之下,修行佛法,最终达到道德根深、圣果圆满的境界。这里的"祇园"有可能是指一种心灵的净土或精神上的归宿。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世俗与出世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修行和精神追求的向往,以及对于尘世名利的超然态度。

作者介绍
马廷鸾

马廷鸾
朝代:宋

马廷鸾(1222年—1289年),字翔仲,号碧悟。宋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市)众埠乡楼前村人。幼年丧父,贫不改志,刻苦读书,淳祐七年(1247),马廷鸾赴京参加乙未科省试,获进士第一,殿试为第四,一举成名。他一生勤政爱民,秉性正直,从地方官直至宰相高位。惜南宋朝廷为权奸把握,不能尽展其才华。度宗朝奸臣贾似道、丁大全当国把持朝政,视为异见,受其压制,迫于内忧外患,廷鸾饮恨引退。宋亡,马廷鸾拒绝与元政权合作,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猜你喜欢

寻僧次韵·其一

学得无机梦亦顽,枯禅半榻老僧閒。

空寮石鼎犹藏火,偃树危桥不碍湾。

欲晚乌巾投上座,能参花氏即深山。

相将归去春城晚,风送疏钟隔水还。

(0)

谷日归舟

画眠篷底随波飘,客思欲催午梦消。

石尤风苦退飞鹢,蟹眼茶沸春江潮。

祈谷农人快晓霁,候门稚子迎归桡。

青冥一点矗孤塔,山城落日如相邀。

(0)

金粟寺·其四

山带晴烟绕法蓝,南宗閒就上人参。

放生野鹜能听偈,习定心猿不离龛。

方丈筑基规吠舍,藏经购纸补阿含。

西来五叶纷如雨,指点禅机了十三。

(0)

早行

鸡声幽巷尽,桑柘展晨光。

陌草明新露,人烟入早凉。

鸟醒啼缱绻,月倦落回翔。

归去草堂静,胡琴拂隐囊。

(0)

种兰七首·其五

幽禽起残梦,剥啄自相求。

竹霤疏泉脉,花关覆石头。

菊松禅外淡,山水静中幽。

此际人堪隐,疏襟冷似秋。

(0)

赋体对诗·其六

君赴燕然戍,妾坐逍遥楼。

(0)
诗词分类
小学必背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诗人
王建 蔡襄 唐顺之 刘鹗 陈傅良 杜荀鹤 李光 陶渊明 黄玠 胡俨 魏野 程颂万 黄溍 刘过 吕岩 杨圻 韩偓 孙传庭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