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妨修道,躬耕岭下陂。
夏畦劳行者,秋获倩沙弥。
每得野中趣,都忘心所悲。
故人如有假,莫惜慰相思。
衣食妨修道,躬耕岭下陂。
夏畦劳行者,秋获倩沙弥。
每得野中趣,都忘心所悲。
故人如有假,莫惜慰相思。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岭南田间劳作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句“衣食妨修道”,点出僧人虽在修行,却因生活所需而有所牵绊,体现了修行路上的现实挑战。接着“躬耕岭下陂”一句,具体描述了僧人亲自在山岭下的水田里耕作的情景,展现了其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夏畦劳行者,秋获倩沙弥”两句,通过对比春夏之劳与秋收之喜,表现了农事的辛苦与收获的喜悦。夏时耕种,冬时收获,劳者与助工(沙弥)各司其职,共同完成农事。这里不仅体现了劳动的分工协作,也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与尊重。
“每得野中趣,都忘心所悲”则表达了诗人通过亲近自然、参与农耕活动,获得了心灵上的慰藉和解脱,忘却了世俗的忧愁与烦恼。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自我疗愈的过程,是诗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故人如有假,莫惜慰相思”一句,诗人以开放的心态邀请朋友来访,分享这份来自自然的宁静与喜悦。这不仅是对友情的珍视,也是对心灵交流的渴望,体现了诗人希望与他人分享内心世界,寻求共鸣的情感需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僧人在岭南田园劳作的生活场景,以及在自然中寻得心灵慰藉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悟和对自然的深厚情感。
凉风堕黄榆,万马皆南驰。
而我方北首,度关及鸣鸡。
石路更幽阻,仆夫惨不怡。
徐驱待明发,泱漭穷烟霏。
貂裘者谁子,怪我逢掖衣。
为言霜露多,遑遑独安之。
我非不自爱,简书今有期。
忆昔州县间,折腰向小儿。
荏苒二十年,白首初登畿。
同袍如燕鸿,去住恒相违。
悠然慨平生,与世何参差。
暝投龙门驿,高馆临回溪。
青崖拱白月,水木含馀辉。
秋色故潇洒,我行殊未迟。
相从况魁彦,炯若珊瑚枝。
衰暮奚足云,一觞聊共持。
閒居感时驶,独学难为功。
眷言思古人,幽怀极忡忡。
秉烛起中夜,揽卷来清风。
恭惟千载心,皎洁悬无穷。
氓俗自升降,道妙非污隆。
后来亦奚为,黑白纷相攻。
华芳乍可悦,轨辙何由通。
吾将离言说,庶以观其同。
所忧明为累,不惧蓄不丰。
开轩视明河,白月当天中。
怡然掩书坐,夜气方鸿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