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惜艳色,明妃出后宫。
曲中留哀怨,横塞诗人胸。
茑萝随蔓引,性本异贞松。
众口不瑕疵,多怜所遇穷。
若使太孙见,安知非女戎。
昭阳为祸水,岂让倾城容。
汉帝惜艳色,明妃出后宫。
曲中留哀怨,横塞诗人胸。
茑萝随蔓引,性本异贞松。
众口不瑕疵,多怜所遇穷。
若使太孙见,安知非女戎。
昭阳为祸水,岂让倾城容。
这首诗《明妃》由清代文学家方苞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王昭君的描绘,展现了深刻的寓意与情感。
开篇“汉帝惜艳色,明妃出后宫”,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王昭君被选入宫,最终被迫远嫁匈奴的历史背景,表达了对王昭君命运的同情与感慨。接着,“曲中留哀怨,横塞诗人胸”一句,将王昭君的哀怨之情融入诗人的内心,暗示了诗人对这段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情感共鸣。
“茑萝随蔓引,性本异贞松”运用自然界的形象来比喻,茑萝攀附于蔓藤之上,象征着王昭君在宫廷中的地位和处境;而“性本异贞松”则强调了王昭君内在的坚韧与高洁,如同贞松一般,不屈不挠。
“众口不瑕疵,多怜所遇穷”表达了对王昭君遭遇的同情,认为她的美德并未受到应有的认可,反而遭受了诸多误解和非议。最后,“若使太孙见,安知非女戎”通过假设,指出如果当时的太子(即后来的汉成帝)能够见到王昭君,或许会发现她并非如传言中那样,从而改变对她的看法。
“昭阳为祸水,岂让倾城容”则将王昭君的命运与政治权力的斗争联系起来,暗示了宫廷内部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整首诗通过对比、比喻和假设,深刻揭示了王昭君悲剧命运背后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展现了方苞对于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
清境岂云远,炎氛忽如遗。
重门布绿阴,菡萏满广池。
石发散清浅,林光动涟漪。
缘崖摘紫房,扣槛集灵龟。
浥浥馀露气,馥馥幽襟披。
积喧忻物旷,耽玩觉景驰。
明晨复趋府,幽赏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