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理无亲疏,近情分苦乐。
身心我不知,一味随倒卓。
始终同劳劳,趣避省营度。
汝亦待神明,悲欢要先觉。
苦乐虽梦幻,忘形焉可学。
日夕相体悉,一解一切缚。
此理须稔知,且勿候凋落。
我固候化迁,悠悠欣所托。
至理无亲疏,近情分苦乐。
身心我不知,一味随倒卓。
始终同劳劳,趣避省营度。
汝亦待神明,悲欢要先觉。
苦乐虽梦幻,忘形焉可学。
日夕相体悉,一解一切缚。
此理须稔知,且勿候凋落。
我固候化迁,悠悠欣所托。
这首诗由明代僧人释函是所作,名为《形影神诗三首(其二)影答形》。诗中以“形”、“影”、“神”为喻,探讨了人生哲理与自我认知的主题。
首句“至理无亲疏,近情分苦乐”,提出至高真理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亲疏之分,而情感则决定了个体对苦乐的感受。接下来,“身心我不知,一味随倒卓”表达了对自我认知的困惑,认为身心状态难以完全把握,只能随波逐流。
“始终同劳劳,趣避省营度”说明无论在人生的起点还是终点,都充满了劳苦和忙碌,人们在追求与避免之间寻求平衡。“汝亦待神明,悲欢要先觉”强调了对悲喜情感的敏锐感知,如同等待神明的启示一般重要。
“苦乐虽梦幻,忘形焉可学”指出苦乐如同梦境般虚幻,但学会忘却自我束缚,才能真正体验生活的真谛。“日夕相体悉,一解一切缚”表达了通过日夜的观察与理解,可以解开心灵的枷锁,获得自由。
最后,“此理须稔知,且勿候凋落”提醒人们要深入理解这些道理,而不是等到生命的尽头才去领悟。“我固候化迁,悠悠欣所托”表明诗人期待着生命的变化,内心充满平静与喜悦,找到了心灵的寄托。
整首诗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探讨了人生哲学、自我认知以及心灵解脱的主题,富有深意,引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