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衡山第几峰,每从方外振玄踪。
藏身现有无缝塔,行脚还寻偃盖松。
庾岭风霜驯虎豹,洞庭云雨起蛟龙。
悬知说法维摩室,独许曼殊拄箭峰。
家住衡山第几峰,每从方外振玄踪。
藏身现有无缝塔,行脚还寻偃盖松。
庾岭风霜驯虎豹,洞庭云雨起蛟龙。
悬知说法维摩室,独许曼殊拄箭峰。
此诗描绘了一位名为亮庵主的僧人前往楚地的旅程,以及沿途所见的自然景观与氛围。首句“家住衡山第几峰”以衡山为背景,暗示了主人公的隐逸生活和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接着,“每从方外振玄踪”则点明其修行生活的独特性,不拘于世俗,追求精神上的超越。
“藏身现有无缝塔,行脚还寻偃盖松”两句,通过描述主人公在旅行中寻找的藏身之所——无缝塔,以及沿途所见的偃盖松,展现了其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内心的宁静。无缝塔象征着修行的高深,偃盖松则寓意着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力。
“庾岭风霜驯虎豹,洞庭云雨起蛟龙”进一步描绘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象,庾岭的风霜驯服了凶猛的虎豹,洞庭湖的云雨孕育了蛟龙,展现了自然界中和谐共生的一面,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强大。
最后,“悬知说法维摩室,独许曼殊拄箭峰”表达了对主人公智慧与修行境界的高度赞扬。维摩室是佛教中著名的修行场所,此处暗喻主人公的智慧与修为;曼殊拄箭峰则是对主人公独特个性与精神追求的象征,强调其与众不同之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主人公旅行途中所见所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和深厚的精神追求,同时也赞美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和谐。
朝夕苦遄征,孤魂长自惊。
泛舟依雁渚,投馆听猿鸣。
石发缘溪蔓,林衣埽地轻。
云峰刻不似,苔藓画难成。
露裛千花气,泉和万籁声。
攀幽红处歇,跻险绿中行。
恋切芝兰砌,悲缠松柏茔。
丹心江北死,白发岭南生。
魑魅天边国,穷愁海上城。
劳歌意无限,今日为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