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嵬南国山,上有百尺松。
挺然为良材,枝叶郁茏葱。
附根一何高,雨露濯以蒙。
岩峦互参错,危石当其冲。
匠者徒觊觎,欲取无繇从。
所以千载间,得免斧凿攻。
孰云樗散木,天年独能终。
崔嵬南国山,上有百尺松。
挺然为良材,枝叶郁茏葱。
附根一何高,雨露濯以蒙。
岩峦互参错,危石当其冲。
匠者徒觊觎,欲取无繇从。
所以千载间,得免斧凿攻。
孰云樗散木,天年独能终。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徐贲的《杂诗六首(其二)》描绘了一幅南国高山之巅的松树图景。诗中,诗人赞美了那棵百尺高的松树,它傲然挺立,成为上好的木材,枝叶繁茂,生机勃勃。松树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经受风雨洗礼,身处险峻之地,却安然无恙。工匠们虽垂涎其材,但因其位置险要,难以触及,使得这棵松树得以千年未遭砍伐。
诗人借此寓言,表达了对自然造物的敬畏和对不受世俗干扰、能保全天性者的赞赏。他将松树比喻为看似普通实则珍贵的“樗散木”,暗示即使在艰难环境中,也能自然地度过其天年,达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圆满。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