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揭高厓,涂山耸横崿。
长淮出两间,中断见斧凿。
洪流受束缚,浪起石斗角。
谁能为此功,在昔大禹作。
至今遗庙存,香火乃寂寞。
我来问邑人,往事竟缅邈。
于时春正深,草木尚荒落。
登临欲开豁,睹兹反不乐。
更伤卞和泣,三献空抱璞。
荆山揭高厓,涂山耸横崿。
长淮出两间,中断见斧凿。
洪流受束缚,浪起石斗角。
谁能为此功,在昔大禹作。
至今遗庙存,香火乃寂寞。
我来问邑人,往事竟缅邈。
于时春正深,草木尚荒落。
登临欲开豁,睹兹反不乐。
更伤卞和泣,三献空抱璞。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徐贲的《晋冀纪行十四首(其一)荆山》描绘了荆山和涂山的壮丽景色,以及淮河的壮观景象。诗人通过“荆山揭高厓,涂山耸横崿”展现了山势的峻峭,而“长淮出两间,中断见斧凿”则揭示了大禹治水的传说,显示出自然与人力的交融。
诗中“洪流受束缚,浪起石斗角”形象地刻画了河水在大禹治理后的平静,然而“谁能为此功,在昔大禹作”表达了对大禹的敬仰。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写到大禹庙的“香火乃寂寞”,反映出历史的沧桑和人们对英雄事迹的遗忘。
最后,诗人感慨“我来问邑人,往事竟缅邈”,春天虽美,但眼前景象却让人心情复杂,因为“登临欲开豁,睹兹反不乐”。结尾处,“更伤卞和泣,三献空抱璞”借卞和献玉的故事,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山水为背景,融入历史典故,寓含了诗人对世事变迁和英雄命运的深沉思考。
忆昨痴小年,不知有经籍。
常随童子游,多向外家剧。
偷花入邻里,弄笔书墙壁。
照水学梳头,应门未穿帻。
人前赏文性,梨果蒙不惜。
赋字咏新泉,探题得幽石。
自从出关辅,三十年作客。
风雨一飘飖,亲情多阻隔。
如何二千里,尘土驱蹇瘠。
良久陈苦辛,从头叹衰白。
既来今又去,暂笑还成戚。
落日动征车,春风卷离席。
云台观西路,华岳祠前柏。
会得过帝乡,重寻旧行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