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远,在身中,物则皆空性不空。
性若不空和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
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
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精神损筋骨。
神驭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
术则易知道难悟,既然悟得不专行。
所以千人万人学,毕竟终无一二成。
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
如此朝朝还暮暮,自然赤子产真胎。
道不远,在身中,物则皆空性不空。
性若不空和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
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
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精神损筋骨。
神驭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
术则易知道难悟,既然悟得不专行。
所以千人万人学,毕竟终无一二成。
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
如此朝朝还暮暮,自然赤子产真胎。
这首诗名为《大道歌》,出自宋代诗人张继先之手。这是一首融合了道家思想与修身养性的诗篇,表达了作者对于道的理解和对修炼过程中保持内在清净、专注心神以达到长生不老境界的追求。
首句“道不远,在身中”直接点出了诗歌的核心思想:大道不在遥远之处,而是存于个人的身体之中。紧接着,“物则皆空性不空”表明万物虽为空幻,但心性的本质是不空的。这两句既是对“道”的定义,也是整个诗篇的哲学基础。
以下几句“性若不空和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进一步阐述了保持心性不空与调和呼吸之气相结合,以达到生命长久的思想。这里的“元海”象征着生命之源,而“寿无穷”则是修炼的终极目标。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精神损筋骨。”作者强调了保持内心纯净,无杂念之干扰的重要性。一旦有任何外物干扰,即会导致精神涣散,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神驭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则是对修炼方法的阐释。这里的“神驭气”意味着通过心神来控制呼吸,而非依赖于复杂的外在技巧。这种内在的平衡与调和能够自然而然地促进生命的延续。
最后几句“术则易知道难悟,既然悟得不专行。所以千人万人学,毕竟终无一二成。”表达了一个深刻的观点:尽管道家修炼之术容易理解,但要真正领会其精髓却异常困难。因此,即便有众多人学习此道,最终能够达到高级境界者寥寥可数。
整首诗通过对内在修养与外在世界的区分,强调了心性清净对于达到长生之境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古代中国哲学中“性即是道”、“道法自然”的思想精髓。
生长深宫不识山,骚人一见便开颜。
分明记得经行处,青草湖边第几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