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赏云霞侣,欣然巾我车。
法师不嗜酒,道士本能书。
炉耸紫烟际,经残丹笈馀。
虎溪还一笑,忘却在匡庐。
高赏云霞侣,欣然巾我车。
法师不嗜酒,道士本能书。
炉耸紫烟际,经残丹笈馀。
虎溪还一笑,忘却在匡庐。
这首诗描绘了高雅的隐士生活与道家修行的场景。诗人欧大任与僧侣介上人一同探访广福观,偶遇道士刘。诗中以“高赏云霞侣”开篇,形象地描绘了两位隐士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仿佛是云霞的伴侣,享受着超凡脱俗的生活。
接着,“欣然巾我车”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喜悦和满足,他愿意以简朴的行装(巾车)来体验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随后,诗人通过“法师不嗜酒,道士本能书”,强调了僧侣与道士各自的生活习性和精神追求,法师(或指僧侣)不饮酒,而道士则擅长书法,各有所长,各得其所。
“炉耸紫烟际,经残丹笈馀”描绘了一幅充满神秘色彩的画面,炉火映照出紫色的烟雾,经书散落一地,暗示着修行的痕迹。这里的“炉”可能象征着修炼的工具或象征着内心的火焰,而“紫烟”则可能代表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最后,“虎溪还一笑,忘却在匡庐”以虎溪为引,虎溪是佛教故事中的著名地点,这里借以表达与世无争、超脱尘世的禅意。诗人与僧侣、道士相会后,彼此之间的一笑,似乎让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达到了心灵的契合与解脱,仿佛回到了庐山(匡庐),即一种理想化的、远离尘嚣的精神家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逸生活与道家修行的宁静之美,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君马踏边尘,绣帷妾一身。
仰天无过雁,俯水无游鳞。
酒难独自酌,蚁樽空浮春。
食亦不知味,驼峰徒荐珍。
忆昔送君君已醉,醉言更戍一年事。
兜鍪北去几寒暑,两地肝肠摧万里。
别来容貌似旧无,寄去衣裳知到未。
折柳丝丝紫塞心,对花片片青春泪。
夜闻琴瑟鼓邻家,人皆齐眉老年华。
不忍恨君翻自恨,长吁矫首天之涯。
几度虚传归信息,爱听乾鹊怕听鸦。
孤枕有时髣髴梦中见,觉来霜角咽梅花。
书云犹七日,阴极刚未长。
风吹六花开,飞舞隘穹壤。
一阳方欲来,和气已摩荡。
著地寂不声,入林发馀响。
与客同拥炉,寒威不到幌。
洗杓开蚁尊,下箸饫熊掌。
道旧惊物变,谈空湔尘想。
近诗稍阁笔,对此又技痒。
踏雪访梅花,更觉吟兴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