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行天熨绛绡,一番阳长便阴消。
青山又现本来面,瘦竹方伸久折腰。
枯沼暗通泉细细,晴檐忽听雨萧萧。
独怜点入吟翁鬓,费尽东风不肯销。
红日行天熨绛绡,一番阳长便阴消。
青山又现本来面,瘦竹方伸久折腰。
枯沼暗通泉细细,晴檐忽听雨萧萧。
独怜点入吟翁鬓,费尽东风不肯销。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雪融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开篇“红日行天熨绛绡,一番阳长便阴消”写出了太阳在天际移动,温暖的阳光照耀大地,但转瞬即逝的景象,表现了时间流逝的不可留挽。
接着,“青山又现本来面,瘦竹方伸久折腰”则描绘出春回大地后,山川恢复了本来的面貌,而曾经被雪压弯的竹子重新挺拔起来,这些都是自然界更新换代的生动写照。
“枯沼暗通泉细细,晴檐忽听雨萧萧”中,枯沼指干涸的池塘,而在春天的阳光和温暖下,枯沼之下竟有细细的泉水流动;晴空下突然传来了雨声,这种对比强烈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发又不失静谧的氛围。
最后,“独怜点入吟翁鬓,费尽东风不肯销”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中逐渐融化的雪花感到珍惜,它们好像老者头上的白发一样令人感伤。即便是春风再强,也无法让这些雪花消失,这里的“独怜”和“费尽东风不肯销”充满了诗人的情感寄托,表达了一种对逝去美好的留恋。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细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春雪融化这一自然现象所激发的深沉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