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是光明幢,语是光明经。
光明聚不散,妙有成真形。
示现三界前,何劳问丹青。
坐断龙斗山,宝月孤亭亭。
身是光明幢,语是光明经。
光明聚不散,妙有成真形。
示现三界前,何劳问丹青。
坐断龙斗山,宝月孤亭亭。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仲殊所作的《破山光明庵》,以"身是光明幢,语是光明经"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僧人的修行境界,将自身比作光明的宝幢,言语如同照亮人心的佛经。"光明聚不散,妙有成真形"进一步强调了佛法的智慧和内在力量,光明凝聚不散,象征着真理的持久与纯净。"示现三界前,何劳问丹青"表达了佛性无所不在,无需借助世俗艺术来显现其法相。
后两句"坐断龙斗山,宝月孤亭亭"则描绘了一幅禅意的画面,僧人仿佛独占龙斗山之巅,如孤亭般静穆,犹如明月高悬,寓意其超脱尘世,心境清寂。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意境,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修行的境界,具有浓厚的佛教禅宗色彩。
山窗下归来,雅意相待。
杏桃飞尽,恁清阴、始知不改。
倩谁传语报平安,夜深时有天籁。嶰谷种,淇澳派。
仙源宁比萧艾。众芳摇落,翠沉沉、此君独在。
化龙栖凤总无凭,最怜月影风态。成竹意,虽未解。
潇湘一幅堪爱。子瞻与可,漫相夸、别传教外。
不如千亩贮胸中,清贫馋守何害。
荏苒征途,马首外、黄埃飞灭。
渐初夏、麦寒西陇,草熏南陌。
平楚澹烟迷云鹜,乱山落照闻啼鴂。
只玉骢、飘泊未归来,心慵怯。名与利,多生劫。
劳和恨,他生业。怕镜中不似、去家时节。
残月一鞭乡梦断,暮云千里音书歇。
想故园、莫道不曾愁,愁今绝。
传闻海上有仙山。道是蓬山。难到蓬山。
未如小圃一拳山。水也环山。树也环山。
君来访我到家山。携手登山。节届登山。
西风吹落小方山。便是龙山。何必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