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窗下归来,雅意相待。
杏桃飞尽,恁清阴、始知不改。
倩谁传语报平安,夜深时有天籁。嶰谷种,淇澳派。
仙源宁比萧艾。众芳摇落,翠沉沉、此君独在。
化龙栖凤总无凭,最怜月影风态。成竹意,虽未解。
潇湘一幅堪爱。子瞻与可,漫相夸、别传教外。
不如千亩贮胸中,清贫馋守何害。
山窗下归来,雅意相待。
杏桃飞尽,恁清阴、始知不改。
倩谁传语报平安,夜深时有天籁。嶰谷种,淇澳派。
仙源宁比萧艾。众芳摇落,翠沉沉、此君独在。
化龙栖凤总无凭,最怜月影风态。成竹意,虽未解。
潇湘一幅堪爱。子瞻与可,漫相夸、别传教外。
不如千亩贮胸中,清贫馋守何害。
这首明代俞彦的《西河·竹》是一首咏竹的佳作,通过对竹子的描绘,寄寓了诗人的情感和哲理。开篇“山窗下归来,雅意相待”,以人归山居,竹似知己,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竹的高雅情致仿佛在迎接主人的回归。
“杏桃飞尽,恁清阴、始知不改”一句,通过春花凋零反衬竹的常青,突出了竹子坚韧不屈的品格。“倩谁传语报平安,夜深时有天籁”,借竹声传递平安,寓意竹子的静谧与自然之声的共鸣。
接下来,“嶰谷种,淇澳派。仙源宁比萧艾”运用典故,赞美竹子的高贵品质,将其比作仙境中的植物,暗示其超凡脱俗。“众芳摇落,翠沉沉、此君独在”则进一步强调了竹子在秋末冬初依然翠绿,与众花凋零形成对比。
“化龙栖凤总无凭,最怜月影风态”借龙凤比喻竹子的高洁,而“月影风态”则描绘了竹在月光下婆娑摇曳的动人景象。“成竹意,虽未解。潇湘一幅堪爱”将竹子的形态比作画卷,赞美其意境之美。
最后,“子瞻与可,漫相夸、别传教外”,提及苏轼和文同(文与可)对竹的喜爱,但诗人认为,欣赏竹之美不应仅限于表面,而应如“千亩贮胸中”,寓含内心的修养和品格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象征,展现了竹子的坚韧、高洁和淡泊,同时也寄寓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和道德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