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事遽如许,空山夜已蝉。
多吟清露底,偏傍竹篱边。
翼似霜馀叶,声如雨后泉。
儿曹读书罢,贪听不成眠。
秋事遽如许,空山夜已蝉。
多吟清露底,偏傍竹篱边。
翼似霜馀叶,声如雨后泉。
儿曹读书罢,贪听不成眠。
这首宋代诗人潘牥的《蝉》描绘了秋天夜晚的景象。首句“秋事遽如许”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一个“遽”字透露出季节更迭的迅速。接着,“空山夜已蝉”写出了寂静山林中蝉鸣的开始,营造出一种空旷而宁静的氛围。
“多吟清露底,偏傍竹篱边”两句,通过蝉在清露中的低吟和选择在竹篱边栖息,展现了蝉的生活习性和环境的清雅。露水的“清”与竹篱的“静”,都烘托出蝉鸣的诗意。
“翼似霜馀叶,声如雨后泉”运用比喻,形容蝉翼如霜后落叶般透明,蝉声则如雨后山泉般清澈,生动地刻画了蝉的形象及其鸣叫的音质。
最后,“儿曹读书罢,贪听不成眠”以孩子们被蝉鸣吸引,无法入睡的情景收尾,既写出蝉鸣的魅力,也暗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和对儿童天真的怀念。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蝉鸣的意境,寓情于景,富有生活气息和哲理韵味。
春去日渐迟,庭空草偏长。
馀英间初实,雪絮萦蛛网。
好鸟多息阴,新篁已成响。
帘开斜照入,树袅游丝上。
绝迹念物闲,良时契心赏。
单衣颇新绰,虚室复清敞。
置酒奉亲宾,树萱自怡养。
笑倚连枝花,恭扶瑞藤杖。
步屧恣优游,望山多气象。
云叶遥卷舒,风裾动萧爽。
簪缨固烦杂,江海徒浩荡。
野马笼赤霄,无由负羁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