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塘底里通涵管,宣泄堤防计未迂。
大抵成功摇末议,却将失得较锱铢。
河塘底里通涵管,宣泄堤防计未迂。
大抵成功摇末议,却将失得较锱铢。
这首元代诗人柳贯的《荆门》诗,以水利工程为背景,寓含深邃的哲理思考。诗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事物全面考量的智慧。
首句“河塘底里通涵管”,描绘了在河塘底部开凿涵管的情景,象征着在复杂环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路径。涵管不仅连接了水系,也暗喻了沟通与联系的重要性。
次句“宣泄堤防计未迂”,进一步阐述了在建设堤防时,合理规划与实施的重要性。这里的“宣泄”与“堤防”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在确保安全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有效疏导问题,避免过度或不当的措施导致的不利后果。
后两句“大抵成功摇末议,却将失得较锱铢”,则揭示了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应全面权衡利弊,不可因小失大。这里“摇末议”指对细枝末节的过分关注,而“失得较锱铢”则强调了在决策时要精确衡量得失,不因小利而忽视大局。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对于决策与执行过程中平衡与审慎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荆门》诗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寓言般地探讨了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如何进行科学决策、合理规划以及全面考量得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诗中蕴含的哲理,不仅适用于水利工程,更广泛地适用于生活中的各种决策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