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一迹地,尘土二毛年。
避世书为屋,谋生药当田。
卉衣从俗制,疏供学僧煎。
渺渺沧溟去,今谁鲁仲连。
山林一迹地,尘土二毛年。
避世书为屋,谋生药当田。
卉衣从俗制,疏供学僧煎。
渺渺沧溟去,今谁鲁仲连。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林的文人生活。"山林一迹地",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山林中的隐居之地,暗示了其超脱尘世的宁静。"尘土二毛年",则暗指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诗人已步入老年。
"避世书为屋,谋生药当田",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生活方式,他选择读书为伴,以草药种植作为谋生手段,体现了他的淡泊名利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态度。
"卉衣从俗制,疏供学僧煎",写诗人穿着简朴,甚至效仿僧侣的生活方式,煮药自疗,反映出他对朴素生活的坚守和对知识的追求。
最后两句"渺渺沧溟去,今谁鲁仲连",诗人感慨万分,借古人鲁仲连自比,表达对当今无人能像鲁仲连那样济世救民的忧虑,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能否继续坚守隐逸生活的疑问。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古者重力田,自信无所疑。
阳城犹畏人,奚比历山时。
南阳终勿出,岂维帝者师。
外瞻内且啬,名实恒相亏。
况我巢居子,只有食与衣。
无衣终岁寒,不食一日饥。
饥寒频叩门,不如苦耕犁。
人生贵微尚,手足匪所私。
吾道无所为,百虑捐耒耛。
此意惭农夫,农夫当胡为。
捡点作天子,天命不可违。
黄袍竟加身,人心奚所私。
惭负若之何,清夜终难欺。
试以询仁后,处此宜胡为。
干戈将揖让,遂古良有之。
百姓讵勿恤,残虐当歼夷。
事类乖中情,君子之所非。
幼主岂独夫,恩遇匪丛疑。
姬公苟莫恃,孺子谁与归。
申菽其不芳,粪壤以充帷。
沧溟胡宁枯,昆崙胡为移。
荃蕙化为茅,久旷安足知。
赵氏一块肉,三百以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