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有言,漏尽钟鸣,尚有行人。
纵萧萧华发,都看到鬓,茫茫宦海,未肯抽身。
孰似先生,翩然拂袖,甘向清时作隐沦。
逍遥甚,任山阿曳杖,晞发江滨。一官徒敝吾神。
算何似、还家乐最真。
正晨鸡夜火,惟闻课子,朝餐夕膳,只办娱亲。
试向东山,回头北阙,犹自天心属老臣。
谁容卧,恐徵书亟下,催动蒲轮。
自古有言,漏尽钟鸣,尚有行人。
纵萧萧华发,都看到鬓,茫茫宦海,未肯抽身。
孰似先生,翩然拂袖,甘向清时作隐沦。
逍遥甚,任山阿曳杖,晞发江滨。一官徒敝吾神。
算何似、还家乐最真。
正晨鸡夜火,惟闻课子,朝餐夕膳,只办娱亲。
试向东山,回头北阙,犹自天心属老臣。
谁容卧,恐徵书亟下,催动蒲轮。
这首《沁园春》以豪迈之气,颂扬了刘在园先生的高尚情操与淡泊名利的人生选择。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描绘了一幅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画面。
“自古有言,漏尽钟鸣,尚有行人”,开篇即以古语引入,暗示时间的流逝与世人的忙碌,而“行人”则暗指那些仍在奔波于尘世中的人们。接下来,“纵萧萧华发,都看到鬓,茫茫宦海,未肯抽身”,通过描写白发苍苍的官员仍沉浸于官场的繁忙之中,与刘在园先生的淡出官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先生的超凡脱俗。
“孰似先生,翩然拂袖,甘向清时作隐沦”,进一步赞美刘在园先生毅然决然地辞官归隐,享受清静生活,表达了对先生选择的敬佩之情。“逍遥甚,任山阿曳杖,晞发江滨”,生动描绘了先生在山间漫步、江边晒太阳的生活情景,展现了其自由自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一官徒敝吾神。算何似、还家乐最真”,通过对比官场的劳碌与回归家庭的快乐,强调了内心的满足与幸福。接下来,“正晨鸡夜火,惟闻课子,朝餐夕膳,只办娱亲”,进一步描绘了先生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情景,体现了他对亲情的珍视。
“试向东山,回头北阙,犹自天心属老臣”,这里借用了东山再起的典故,表达了对先生虽已致仕但仍心系国家的赞许。最后,“谁容卧,恐徵书亟下,催动蒲轮”,以担忧的口吻提醒先生,虽然他已选择了归隐,但朝廷可能随时会召回他,体现了对先生才能的肯定与对国家的关怀。
整首词通过对刘在园先生生活态度的描绘,既展现了其个人的高洁品质,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理想人生状态的向往与追求。
雨余天色清于洗,劳生暂逢休暇。
院静初扃,帘空乍卷,草草疏飧餐罢。泠然善也。
正新月澄宵,好风清夏。
一枕迎凉,蕉衫竹簟共潇洒。
连朝甘澍偏满,想郊原润浥,新绿横野。
静里生机,闲中乐趣,写入沉沉良夜。将暝未舍。
万籁无声,一檠才灺,怎么将知音,朅来杯共把。
暮寒催劲。认青帘挂处,小车潜等。看素手。
暗启风帘,正眉翠含颦,脸红低晕。
万种温存,旖旎到、银荷灯影。
更嫣然笑指,潋滟金尊,照人斯并。悲歌旧情漫省。
渐中年耗去,壮怀消尽。
问底事、未了愁根,把零句么弦,细搜幽恨。
自指星星,更几度、相依青鬓。
倩罗衿、为花替拭,泪痕怕损。
云容天澹澹,苇痕风影,都上寺西楼。
远山青万叠,是处斜阳,来与挂帘钩。
雏杨细草,又今年、绿遍瀛洲。
偏未许、玉容花貌,深处荡莲舟。凝眸。
高城望极,点点宫鸦,正晚钟时候。
还认取、栏干遥倚,压鬓红榴。
单衫小扇分明在,只锦笺难寄珠彄。
归骑杳,凭谁系住闲愁。
三月临平路。趁濛濛、好风十里,吹成香雾。
山里花光三百顷,山外一帆人去。
更多少、夕阳洲渚。
无奈碧波回眼看,恁多情、不解留侬住。
旖旎煞,数声橹。故园节物谁堪语。
正清明、莺歌巷陌,燕泥庭户。料得花前同上寿。
细数行程何处。说客里、风光偏苦。
手把柳枝从头记,叹何曾、此物供羁旅。
者离别,忒无绪。
龟纹前就,锦字抛残,青红碧绿丹黄。
一段风流物,人何在,千载犹有余香。
穿梭掷果游春马,长安道、梦遍横塘。
料此际、奚奴后也,好诗贮满情囊。
追思少年吟兴,叹挑丝女倦,作茧蚕忙。
绮语缠绵,语随心谶,贝叶亲写金刚。
零机片玉从包裹,芬陀利、沁纸清芳。
想花雨、经函安处,云衣雷篆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