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江城鸣雨多,一朝委巷似长河。
惯谙漏屋频移榻,暂过比邻亦荷蓑。
清昼繁阴时结暝,野塘乘潦自扬波。
湿蒸老更妨眠坐,药裹无功奈若何。
三月江城鸣雨多,一朝委巷似长河。
惯谙漏屋频移榻,暂过比邻亦荷蓑。
清昼繁阴时结暝,野塘乘潦自扬波。
湿蒸老更妨眠坐,药裹无功奈若何。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诗人黄衷在三月江城遭遇连绵不绝的雨水时的内心感受与生活状态。首句“三月江城鸣雨多”开篇即点明时节与环境,雨声不断,渲染出一种潮湿、沉闷的氛围。接着,“一朝委巷似长河”运用比喻手法,将狭窄的巷道比作浩瀚的河流,形象地展示了雨水之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惯谙漏屋频移榻,暂过比邻亦荷蓑”两句,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展现了诗人对雨天的适应与无奈。频繁更换床铺以避潮湿,即使是短暂拜访邻人也需携带蓑衣,可见雨势之大,生活之艰辛。
“清昼繁阴时结暝,野塘乘潦自扬波”进一步描绘了雨后景象,即使在白天,因雨水的遮蔽,光线显得昏暗,仿佛夜晚一般。野塘因雨水而水位上涨,波浪翻滚,自然界的动态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湿蒸老更妨眠坐,药裹无功奈若何”表达了诗人对持续雨水带来的不适与困扰的感慨。湿气加重,使得年老体弱者难以安眠休息,即便服用药物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流露出对雨季的无奈和苦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雨季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与挑战,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小园休沐暇,暂与故山期。
树杪悬丹枣,苔阴落紫梨。
舞丛新菊遍,绕格古藤垂。
受露红兰晚,迎霜白薤肥。
上公留凤沼,冠剑侍清祠。
应念端居者,长惭补衮诗。
性拙才非逸,同心友亦稀。
风昏秋病眼,霜湿夜吟衣。
莺谷期犹负,兰陔养不违。
吾师惠佳句,胜得楚金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