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赋宁居中上科,治身从此得名多。
不闻老父踰垣走,且听儿童载道歌。
吏不捉人真快乐,庭无留事足中和。
邦民尽作婴儿泣,忍送輀车返烂柯。
督赋宁居中上科,治身从此得名多。
不闻老父踰垣走,且听儿童载道歌。
吏不捉人真快乐,庭无留事足中和。
邦民尽作婴儿泣,忍送輀车返烂柯。
这首挽诗《挽王修华》由宋代诗人王庭圭所作,通过对王修华生前为官清廉、治理有方的形象描绘,以及对其去世后百姓哀悼之情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崇敬。
首联“督赋宁居中上科,治身从此得名多”,开篇即赞扬了王修华在督赋时的公正严明,以及其个人品行的高尚,使得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这里的“中上科”可能是指他在处理政务时的中庸之道,既不偏激也不敷衍,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各种利益关系,从而获得了民众的认可和尊敬。
颔联“不闻老父踰垣走,且听儿童载道歌”,通过对比的手法,进一步强调了王修华的清明廉洁。在古代社会,官员贪污腐败是常有的现象,而王修华却能做到让老父安心,让儿童欢歌,这无疑是对他的品德和政绩的高度肯定。这里的老父“踰垣走”,可能象征着在其他官员治理下可能出现的百姓逃亡或流离失所的情景,而“儿童载道歌”则描绘了一幅百姓安居乐业、和谐幸福的画面。
颈联“吏不捉人真快乐,庭无留事足中和”,进一步揭示了王修华为官的风格。在这样的治理下,官府的吏员不再因抓捕犯人而感到压力,因为法律得到了公正执行;同时,官署内没有积压的事务,表明了他的高效管理。这种“中和”的状态,既体现了公平正义,又兼顾了效率,是理想的政治局面。
尾联“邦民尽作婴儿泣,忍送輀车返烂柯”,以生动的比喻表达了百姓对王修华去世的哀痛之情。将百姓比作“婴儿泣”,形象地描绘了他们失去一位好官后的悲伤与无助。而“輀车返烂柯”则借用了“烂柯山”的典故,暗示王修华的离去如同仙人乘风归去,虽然令人惋惜,但也寄托了人们对他的美好祝愿和怀念。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细腻描绘,不仅赞颂了王修华的政绩与品德,也深刻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清官的普遍期待与敬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去夏遣使册封滇,贼臣矫诏封使还。
滇人请命求国号,廷议可否将一年。
国号拟上上未允,郧国将军来朝天。
将军入朝沮封议,旧主封者谁敢异!
坐召滇使谒楼船,词严义正色凛然。
自陈己罪「犯京阙」,汝曹徒扰西南偏!
圣恩赦我宁有汝,与我同心报明主!
本朝异姓无王爵,上违祖制谁敢许!
鞭弭櫜鞬足周旋,汝曹勿欺天子孱!
滇使叩头唯唯退,举朝争叹将军贤!
将军此议真不朽,滇人闻言能信否?
为语使者复命归,勿谓议出廷臣口!
信丰城外虏来急,将军勒马城上立。
黄昏对酒坐城楼,诸将言事那敢入!
酒酣掣剑剑不鸣,麾下去尽无人声。
夜半斩关诸将走,谁扶将军上马行!
城外水深雨如注,将军马小不得渡。
马声渐没将星沈,亲吏相随谁相顾!
偏裨左右尽归来,独少将军匹马回。
关门昼闭烽堠绝,天子震悼举朝哀。
语君且勿哀,军中收得将军印,元帅牙门昨已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