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岳在庑下,吾师居一床。
每闻楞伽经,只对清翠光。
百谷聚雪色,莓苔侵屋梁。
气盘古壁转,势引幽阶长。
愿游薜叶下,日见金炉香。
名岳在庑下,吾师居一床。
每闻楞伽经,只对清翠光。
百谷聚雪色,莓苔侵屋梁。
气盘古壁转,势引幽阶长。
愿游薜叶下,日见金炉香。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居住在深山之中,名岳庑下的高僧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开篇即以“名岳在庑下,吾师居一床”勾勒出一个超然物外、高洁自守的佛教修行者形象,通过对比突显了诗中人物的精神追求远离尘世。
接着,“每闻楞伽经,只对清翠光”显示了这位师傅在阅读佛经时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于内心的净化与提升,这里“清翠光”或许象征着精神的明净和超脱。
下片转向自然景观,“百谷聚雪色,莓苔侵屋梁”生动地描绘了深山中冬日的静谧与纯净,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这里“百谷聚雪色”强调了大自然的宁静与洁白,而“莓苔侵屋梁”则表现出生命力旺盛,连建筑也无法阻挡其生长。
“气盘古壁转,势引幽阶长”一句,则通过对空气流动和古老墙壁的描写,再次强调了自然与人造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以及时间的悠久感。这里,“幽阶”指的是隐秘而又延绵的台阶,增添了一种神秘感。
结尾“愿游薜叶下,日见金炉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自然与精神世界交融的向往,以及对高僧修行生活的一种敬仰和追求。这里,“薜叶下”暗示了深山密林,而“金炉香”则是佛教仪式中常见的清净之物,象征着心灵的洁净与平和。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精神修养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内在净化的心境。
杀人刀,活人剑。上古之风规,亦是今时之枢要。
言句上作解会,泥里洗土块。
不向言句上会,方木逗圆孔。未拟议,已蹉过。
正拟议,隔关山。击石火,闪电光。
搆得搆不得,未免丧身失命。
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人间勋业如作诗,先生能诗端自知。
人间得丧如奕棋,先生能棋复何疑。
此身未免人间世,南北东西聊尔耳。
波涛风际涌丘山,不害江河为止水。
今年青春草木青,只有白发日日新。
先生一笑谢簪绂,归作三吴高尚人。
三吴寒暄几来去,童时闾井今犹故。
闾门亲旧半成空,往往子孙无托处。
先生第宅濒清流,负郭岁有千钟收。
挥金买酒醉花月,一局一篇方外游。
诸郎森森美且修,名声相继彻冕旒。
斑衣夙夕奉颜色,借问达官谁与俦。
他年再拜乡人后,犹能敬为先生寿。
夜暗枭狐响,天明蛟蜃伏。
君子贵知几,乘时介多福。
中原昔不竞,淮海波涛蹙。
高视孙仲谋,雄心冀前躅。
大明将升腾,氛祲先驱逐。
周师东南指,淮澨归亭毒。
遗烬倚江流,荧荧怯风烛。
真人方远略,坠绪劳君续。
后至祇取羞,先迷庶能复。
时雨动民望,远猷走辰告。
密算结浮梁,长驱践平陆。
敌气沮飞渡,军势乘破竹。
鳞羽不及张,巢窟骇倾覆。
百年厓石棱,镌刻犹在目。
风涛杳不作,水落秋山足。
留与钓鱼舟,穿维宛相属。
由来一带水,未胜长城曲。
道梗叛或易,时清去还速。
何必凿秦淮,佳气自消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