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无多水,崎岖未舍船。
何时好霖雨,是处有通川。
坟垄看书卷,兴亡指道边。
苍茫半秋草,犹复较愚贤。
南北无多水,崎岖未舍船。
何时好霖雨,是处有通川。
坟垄看书卷,兴亡指道边。
苍茫半秋草,犹复较愚贤。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泛清河》中的第四首。诗人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象,表达了对顺畅交通和雨水充足的期盼,同时也寓含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贤愚之别的审视。
"南北无多水,崎岖未舍船",诗人描述了道路虽不宽广,但河流交错,舟行尚需继续,暗示了旅途的艰辛与不便。
"何时好霖雨,是处有通川",他期盼着一场大雨,使得河流畅通,象征着社会和个人境遇的改善。
"坟垄看书卷,兴亡指道边",诗人将历史的兴衰变迁比作路边的书卷,暗示历史的痕迹和哲理就在眼前。
"苍茫半秋草,犹复较愚贤",最后两句以秋草的苍茫景色为背景,寓意世事如秋草般易变,而贤愚之分依然存在,引人深思。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朴素,意境深远,既描绘了旅途见闻,又融入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