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家成底事,对案独何心。
未断柴桑酒,翻愁绵竹音。
门人议糖蟹,少妇却鲜禽。
从此清斋月,饥肠任自吟。
舍家成底事,对案独何心。
未断柴桑酒,翻愁绵竹音。
门人议糖蟹,少妇却鲜禽。
从此清斋月,饥肠任自吟。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的《月来不能尽却酒而数有致黄鱼馔者拟斋月断之成此二律》中的第二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琐事的感慨与自我反省。
首句“舍家成底事”,诗人感叹自己为了生活奔波忙碌,却不知所获为何。接着“对案独何心”一句,描绘了诗人独自面对案牍劳形的孤独心境。诗人并未沉溺于这种孤独感,而是通过“未断柴桑酒,翻愁绵竹音”这两句,表达了他对于酒的依赖和对远方友人的思念。柴桑和绵竹在这里都是地名,借以指代朋友或远方的景致,诗人通过酒寄托了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门人议糖蟹,少妇却鲜禽”两句,描绘了家人和妻子对于美食的不同喜好,诗人通过这一对比,展现了家庭生活的多样性和和谐。最后,“从此清斋月,饥肠任自吟”则表达了诗人决定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实行斋戒,以期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提升。尽管面临饥饿,但诗人愿意以吟诵诗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我、家庭以及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其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平静的决心。
此心自太古,何必生唐虞。
此道苟能明,何必多读书。
寂寂委山泽,于于来京都。
斯人各有分,彼此何能踰。
杪秋风日清,呼儿理肩舆。
聊为玉台游,言笑谁与俱。
屈指意中人,一坐一踟蹰。
归来看四壁,四壁光如如。
圣道日榛塞,谁哉剪其芜。
夫子久不见,吾生何以娱。
常恐岁月晚,况与音问疏。
申以伐木章,一日三卷舒。
晨兴坐扪虱,有客窥我床。
客来问何许,颜色惨不光。
去岁秋在季,文星坠西江。
而师罗一峰,幸视我弟兄。
相见不得语,失声泪滂滂。
子行诣湖西,问讯我有将。
夙昔梦见之,恍若芙蓉城。
觉来索苦句,句就涕未停。
何以告一峰,寄意于瓣香。
索火化奠文,一峰其洋洋。
我病久南海,欲往未得行。
送子出门去,目极秋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