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含宿润黛螺新,一脉曹溪试问津。
憩彼来青之梵室,对兹衣紫者山人。
却欣触目皆无滓,不必谈元始远尘。
坐久兰烟消篆字,禽声树色总天真。
峰含宿润黛螺新,一脉曹溪试问津。
憩彼来青之梵室,对兹衣紫者山人。
却欣触目皆无滓,不必谈元始远尘。
坐久兰烟消篆字,禽声树色总天真。
这首诗描绘了香山的自然美景与宁静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中梵室与山人的和谐共处,以及置身此地的纯净心境。
首句“峰含宿润黛螺新”,以“黛螺”比喻山峰,生动描绘出山峰在晨光中湿润、翠绿的新鲜景象,展现出山林的生机勃勃。接着,“一脉曹溪试问津”,借用了佛教中的“曹溪”典故,暗示着寻求心灵归宿之意,同时也引出了与僧侣的相遇。
“憩彼来青之梵室,对兹衣紫者山人。”描述了诗人与僧侣在青翠的梵室中相会的情景,通过“衣紫者”这一细节,突显了僧侣的修行生活与超然气质。
“却欣触目皆无滓,不必谈元始远尘。”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纯净世界的赞叹,认为无需过多言语,自然界的美好已足够净化心灵,远离尘世的纷扰。
最后,“坐久兰烟消篆字,禽声树色总天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长时间的静坐,诗人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兰花烟雾散去后篆字的痕迹消失,鸟鸣与树木的颜色都显得格外纯真,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回归本真的精神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香山景色的细腻描绘和诗人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清雅脱俗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心灵净化的追求。
阴?如不扫,风伯有常刑。楼阁云初坼,玻璃魄乍经。
沙容兼雪看,垆响入泉听。
近阁梅题逊,横江鹤姓丁。
诗魂将化石,霜颖发于硎。
河鼓呈天练,蛟宫匝冷腥。
夜光辞岭蛤,舍利泻吴瓶。
窈窕宫腰国,仓琅帝子扃。
穿林眠冻兕,触苇叫寒鸰。
濯足求清濑,刚肠恶浊泾。
冻乌无语僵寒叶,晓起漫阶五尺雪。
穿帘扑慢缀斜风,楯碧纱红景幽绝。
垆膏乍涩紫绒生,研冷煤枯霜金折。
千梢摆压凤翅垂,万瓦齐铺乌鳞灭。
近墙老鹄不知人,却立氋氃如被掣。
月团三百沸温瓶,盈碗沤花泻文缬。
高禅满坐?毹床,佳言冲口栴檀屑。
杨岐偈子再三题,庞老机锋时一瞥。
东坡先生写雪真,不用烦言与喻说。
杜老梅花诗亦然,广平空有心如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