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雨初收潮欲平,遥闻隔浦有歌声。
湖边过客依依望,桥上游人故故惊。
忽见鹢浮波浪出,俄喧龙跃海涛生。
酒阑尽日不归去,采采芙蓉还濯缨。
乍雨初收潮欲平,遥闻隔浦有歌声。
湖边过客依依望,桥上游人故故惊。
忽见鹢浮波浪出,俄喧龙跃海涛生。
酒阑尽日不归去,采采芙蓉还濯缨。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湖面的宁静与突然的热闹,以及诗人对竞渡活动的观察与感受。开篇“乍雨初收潮欲平”,描绘了雨后湖面的平静,潮水似乎也接近平静的状态,营造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遥闻隔浦有歌声”则在宁静中加入了音乐的元素,使得画面更加生动,仿佛远处传来悠扬的歌声,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期待。
接着,“湖边过客依依望,桥上游人故故惊”,通过对比湖边的过客与桥上的游人,展现了不同人群对竞渡活动的不同反应。湖边的过客或许只是偶尔一瞥,而桥上的游人则可能被突如其来的热闹所吸引,表现出一种好奇与惊喜。
“忽见鹢浮波浪出,俄喧龙跃海涛生”,这两句描绘了竞渡开始时的瞬间景象。鹢(一种船)在波浪中浮出水面,预示着比赛即将开始;紧接着,龙(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常用于形容竞渡中的船只)在海涛中跃起,象征着激烈的比赛场面。这种动态的描绘,使读者仿佛亲临现场,感受到了比赛的紧张与热烈。
最后,“酒阑尽日不归去,采采芙蓉还濯缨”,表达了诗人对竞渡活动的深深迷恋。即使酒宴结束,时间已晚,诗人也不愿离去,而是选择在湖边采摘芙蓉,以清洁的水洗净自己的帽子(古人常以濯缨表示自我净化或反省)。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也暗示了他内心对竞渡活动的深刻情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珍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捕捉了竞渡活动的瞬间美感,以及诗人对此的深切感受,展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审美情趣。
十载江湖尽是闲,客儿诗句满人间。
郡侯闻誉亲邀得,乡老知名不放还。
应带瓦花经汴水,更携云实出包山。
太微宫里环冈树,无限瑶枝待尔攀。
毵毵绿发垂轻露,猎猎丹华动细风。
恰似青童君欲会,俨然相向立庭中。
酒酣后,歌歇时。请君添一酌,听我吟四虽。
年虽老,犹少于韦长史。命虽薄,犹胜于郑长水。
眼虽病,犹明于徐郎中。家虽贫,犹富于郭庶子。
省躬审分何侥倖,值酒逢歌且欢喜。
忘荣知足委天和,亦应得尽生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