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冠神武何须叹,仰屋司农计己空。
赀客牧羊堪卜式,廉官苦李笑王戎。
谁能卧榻容鼾枕,尽识中朝似发蒙。
铜马大枪氛正剧,金陵佳气月朦胧。
投冠神武何须叹,仰屋司农计己空。
赀客牧羊堪卜式,廉官苦李笑王戎。
谁能卧榻容鼾枕,尽识中朝似发蒙。
铜马大枪氛正剧,金陵佳气月朦胧。
这首诗《和悯乱诗(其十九)》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反映了对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典故,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洞察与感慨。
首联“投冠神武何须叹,仰屋司农计己空”以“投冠”和“仰屋”两个典故,表达了对权力更迭和社会变迁的无奈与感慨。“神武”原指古代帝王的英明神武,此处暗指权力的更替;“司农”为古代官职名,这里借指管理国家财政的官员。诗人感叹权力的更迭无需叹息,而国家的财政状况却已陷入困境,暗示了社会经济的不稳定。
颔联“赀客牧羊堪卜式,廉官苦李笑王戎”运用了历史人物的典故,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卜式是汉代著名的节俭自守、乐于助人的贤士,而王戎则是东晋时期因贪财而闻名的官员。通过将“赀客”(富商)与卜式对比,以及将“廉官”与王戎对比,诗人表达了对社会上贫富差距、道德沦丧现象的忧虑,同时也对那些坚守廉洁、乐于助人的品德表示了肯定。
颈联“谁能卧榻容鼾枕,尽识中朝似发蒙”则揭示了社会的混乱与无知。诗人以“卧榻”比喻统治者的安逸生活,以“鼾枕”形容他们的不闻不问,而“中朝”则指朝廷内部。这一联表达了对统治者忽视民生疾苦、社会问题的批评,同时也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无知状态表示了担忧。
尾联“铜马大枪氛正剧,金陵佳气月朦胧”描绘了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铜马大枪代表战争的烽烟,金陵佳气象征着往日的繁华与安宁,而月朦胧则暗示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与迷茫。这一联不仅总结了前文对社会动荡的描述,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深深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动荡、贫富差距、道德沦丧以及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与思考,展现了诗人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自汝入我门,周年即坐蓐。
一珠坠蚌胎,从此竟不育。
上体皇姑心,小星为余蓄。
我适自外归,少妇进茶酌。
惊疑未及问,新房灿花烛。
始知汝诚贤,不妒师樛木。
常情因纳妾,闺中多反目。
此举传诸人,可以愧末俗。
乾坤东港谁家地,金碧楼台笼海气。
日浴咸池水尽红,珊瑚万树鲛人泪。
当日仙洲筑将坛,淮南丛桂忆刘安。
雷声千里开驰道,铜柱萧萧影尚寒。
灿烂黄金新世界,等閒掷过恒河外。
空费经营一片心,弯弓六载扶桑挂。
万事人间总可哀,骑麟被发莫归来。
匆匆海底扬尘后,闻说昆明亦劫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