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谗多见逐,伐国岂无仁。
屈子行江畔,昭王问水滨。
包茅曾责贡,香草自持纫。
莽苍山川在,渔歌属野人。
信谗多见逐,伐国岂无仁。
屈子行江畔,昭王问水滨。
包茅曾责贡,香草自持纫。
莽苍山川在,渔歌属野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宣州杂诗二十首》中的第六首,主要通过历史典故来表达对忠直之士被冤枉和贤明君主缺失的感慨。首句“信谗多见逐”揭示了历史上因听信谗言导致忠良被贬逐的现象,暗指屈原被楚王疏远的悲剧。次句“伐国岂无仁”反问,暗示即使在战争中,也应有仁德之心。
接下来,诗人借屈原在江畔行吟的典故,表达了对屈子高尚人格的敬仰,“屈子行江畔,昭王问水滨”,昭示着屈原与楚昭王的对话,寓意贤者被误解的无奈。诗人进一步以“包茅曾责贡,香草自持纫”比喻屈原的忠诚与高洁,即使遭受指责,仍坚守美德。
最后两句“莽苍山川在,渔歌属野人”描绘出一幅山水间渔夫唱和的画面,象征着屈原的清高与世隔绝,以及诗人对屈子命运的深深同情,同时也寄寓了对现实政治的批判。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历史人物为载体,寓言深沉,表达了对贤良被埋没的惋惜,以及对公正和明君的期盼。
子真千载士,流风凛然存。
襟期辈古人,喜见云礽孙。
客里青灯连夜语,痛饮忘形到尔汝。
掀髯一笑倚胡床,浩歌赤壁凌云句。
枫叶荻花秋,送客令人愁。
挽君君不留,今日具扁舟。
我欠盖头茅一把,何时去结鸡豚社。
泽畔行吟醉复醒,共看属玉双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