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头坐老佛,定僧拥白发。
山与夜俱深,崖溜滴寒月。
崖头坐老佛,定僧拥白发。
山与夜俱深,崖溜滴寒月。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山中夜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禅寺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首句“崖头坐老佛”,以“老佛”二字,不仅点明了人物的身份——僧人,也暗示了其修行的岁月之久,以及内心的沉稳与智慧。坐在崖头,既体现了环境的险峻,又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次句“定僧拥白发”,进一步刻画了僧人的形象。在“定”字的修饰下,定僧的形象更加鲜明,他不仅年岁已高,且内心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修行的积累,同时也寓意着智慧的沉淀。
接下来,“山与夜俱深”,将视线从个体转向了整体的环境。山峦在夜色的笼罩下显得更为深远,夜色的深邃与山的雄伟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
最后一句“崖溜滴寒月”,将画面聚焦于崖边的水滴,它们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清冷。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是诗人情感的投射。水滴的不断滴落,仿佛是时间的流逝,也象征着修行过程中的坚持不懈。同时,寒月的意象增添了诗作的凄美与深沉,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富有诗意。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山中禅寺的宁静之美,以及修行者内心的深邃与坚韧。
萧然林下秀。笑檐外梅花,似人清瘦。东风在垂柳。
算几时,吹散眉閒春皱。兴来搔首。
问今朝、何处有酒。
怕一场醉后,渔歌樵唱,大家拍手。知否。
眼前合计,无辱无荣,天长地久。不须肘后。
望悬他,金印如斗。
待一朝、随我骑鲸去后,共寻天上王母。
把碧桃、花底流霞,为君添寿。
名利场中,愁过了、几多昏晓。
试看取、江鸥远水,野麋丰草。
世事浮云翻覆尽,此生造物安排了。
但芒鞋竹杖任蹉跎,狂吟笑。樽有酒,同谁倒。
花满径,无人埽。念红尘来往,倦如飞鸟。
懒后天教闲处著,坐閒人比年时少。
向太行山下觅菟裘,吾将老。
陇头潇洒,辜负寻芳眼。浪蕊浮花问名懒。
纵看看驿使、带得春来,祇恐怕,绿叶成阴子满。
暗香无恙否,月落参横,惆怅罗浮梦魂短。
赖故人情重、不减西湖,花上月、分我黄昏一半。
更选甚、南枝与北枝,是一种春风、待争寒煖。
一行秋思,记孙登当日,山中琴趣。
谁识吾宗,父老子、自制寸金皮鼓。
筒截孤篁,丝抽独茧,替尽琵琶谱。
轻拢慢捻,西湖何限怀古。
堪笑锦瑟无端,繁弦五十,撩乱春云缕。
得似嘈嘈么凤语,只手换宫移羽。
绝艺无双,法门不二,喜遇知音侣。
灯窗对影,为君挑尽寒雨。
古木寒藤,高岸底、萧然舟宿。
一夜雨、朔风吹浪,浪高于屋。
梦觉蓬窗无共语,此时正自怜幽独。
道蓝山老子送诗来,挑灯读。辞与理,俱能足。
从别后,情尤笃,想鬓毛如鹤,目睛如鹘。
四海如公知己少,有心日日相追逐。
恨濯缨亭远水萦纡,山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