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
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
无情有意两莫测,肯向冷泉亭下相萦回。
我在钱塘六百日,山中暂来不暖席。
今君欲作灵隐居,葛衣草屦随僧蔬。
能与冷泉作主一百日,不用二十四考书中书。
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
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
无情有意两莫测,肯向冷泉亭下相萦回。
我在钱塘六百日,山中暂来不暖席。
今君欲作灵隐居,葛衣草屦随僧蔬。
能与冷泉作主一百日,不用二十四考书中书。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诗中描绘了灵隐寺周围的自然景色和水声,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向往。
"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 这四句通过对比灵隐寺与天竺山的地理位置,以及流淌的溪水声响,如灵鹫般清脆,描绘出一个生机勃勃、自然和谐的画面。
"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 这两句则通过对溪水源头的不解,以及它激荡澎湃、声如雷鸣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力量和美丽的赞叹。
"无情有意两莫测,肯向冷泉亭下相萦回。"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无情”指的是自然界不带人为情感,而“有意”则是诗人对这片景色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我在钱塘六百日,山中暂来不暖席。" 这两句通过提及自己在钱塘的生活经历,以及山中的短暂停留,表现了诗人的游历生涯和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今君欲作灵隐居,葛衣草屦随僧蔬。" 这两句则是对友人有意在灵隐寺定居的生活状态的一种描绘,通过简单的衣着和随从僧人的形象,表达了一种超脱红尘、归于自然的心愿。
最后两句 "能与冷泉作主一百日,不用二十四考书中书。" 则是在提醒友人,如果能够在灵隐寺旁的冷泉处居住一百天,那么即便不必每天研读书籍,内心也会获得如同书中学到的智慧和宁静。
整首诗流露出苏轼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他那超脱物欲、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通过灵隐寺周围的景色描写,诗人展现了自己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内心世界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