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哂鄙夫多野性,贫居数亩半临湍。
溪云杂雨来茅屋,山雀将雏到药栏。
仙箓满床闲不厌,阴符在箧老羞看。
更怜童子宜春服,花里寻师指杏坛。
自哂鄙夫多野性,贫居数亩半临湍。
溪云杂雨来茅屋,山雀将雏到药栏。
仙箓满床闲不厌,阴符在箧老羞看。
更怜童子宜春服,花里寻师指杏坛。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逸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自哂鄙夫多野性,贫居数亩半临湍"表达了诗人的自嘲和对简朴自然生活的喜爱,他在一片不为人知的幽深之地居住,靠近溪流,只有几亩田地。
"溪云杂雨来茅屋,山雀将雏到药栏"写出了诗人的生活环境和他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溪水、云彩、雨滴以及山间的小鸟,都成为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茅草房子显得十分简陋,但却能让人感到一种归属感。
"仙箓满床闲不厌,阴符在箧老羞看"则透露出诗人的精神世界。他沉浸于道家典籍和神秘的符咒之中,即便是岁月流逝,他也不感到厌倦。这些书籍对他来说如同珍宝,虽然年迈,但仍旧保持着一份羞涩。
"更怜童子宜春服,花里寻师指杏坛"表达了诗人对于孩子们的关心以及对知识渴望的态度。春天是换新衣的时节,诗人怜悯那些年幼的孩子们。他自己则在花丛中寻找他的师傅,在杏树下学习。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个人生活状态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传统文化和知识的珍视,以及他那淡泊明志、乐在其中的隐逸生涯。
拜揖清光咫尺间,彫舆欲动更移班。
蓬莱不动鳌头稳,阊阖未开天上閒。
老去一官羞简策,春来归梦满淮山。
自惭衰病独随俗,醉逐游人月下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