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结双旌羽缀裙,七星坛上拜元君。
精诚有为天应感,章奏无私鬼怕闻。
鹤驭已从烟际下,凤膏还向月中焚。
白云乡路看看到,好驻流年翊圣文。
霓结双旌羽缀裙,七星坛上拜元君。
精诚有为天应感,章奏无私鬼怕闻。
鹤驭已从烟际下,凤膏还向月中焚。
白云乡路看看到,好驻流年翊圣文。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充满神秘色彩的宗教仪式。开篇“霓结双旌羽缀裙,七星坛上拜元君”两句,生动地展现了祭祀的场景,霓(光芒)和羽饰构成的华丽服装,以及在七星坛上对神灵的崇拜。"精诚有为天应感,章奏无私鬼怕闻"则表达了祭祀者心怀敬意,真挚无伪,以至于能感动天地和惊吓鬼魂。
以下两句“鹤驭已从烟际下,凤膏还向月中焚”或许暗示着仪式中的牺牲与净化。鹤驭可能指的是祭祀时所用的洁净之物,而凤膏则是古代一类用来献给神灵的香料,焚烧后升腾至月亮中,象征着向高远之处传递信息。
最后,“白云乡路看看到,好驻流年翊圣文”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和悠久文化的赞美,以及希望长时间留驻在这里,去体验和学习那些圣贤之人的典籍和智慧。整首诗不仅展示了古代宗教礼仪的庄严与神秘,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尊崇和向往。
禅榻相逢六载前,当时驽力尚堪鞭。
继更烟瘴为形役,遍历风涛不意全。
思旧仙游嗟已远,老躯痿废抑谁怜。
而今莫问人间事,得正狐丘是甚年。
子在衡州我桂州,两州相望共承流。
天回北斗又华旦,人立东风正黑头。
新岁五更三节序,老夫六十二春秋。
何时共对屠苏饮,应念孤云为倚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