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家声远,簪缨世德昌。
几篇青玉案,三佩白银章。
北苑新阡好,平原旧业荒。
百年乔木在,留得耐风霜。
文献家声远,簪缨世德昌。
几篇青玉案,三佩白银章。
北苑新阡好,平原旧业荒。
百年乔木在,留得耐风霜。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献家门第繁盛、德业传承的景象。开篇"文献家声远,簪缨世德昌",通过对比鲜明的事物,形象地表达了家族文化底蕴深厚和美好品德代代相传。"几篇青玉案,三佩白银章"则具体描绘了这种繁盛景象,其中“几篇”可能指书籍众多,“簪缨”是古代官员帽上的装饰物,用以比喻家风纯正;“青玉案”和“白银章”则形容文房或学问的清廉与高贵。
然而,紧接着的"北苑新阡好,平原旧业荒"却转而描绘出一种对比鲜明的情景。“北苑”可能指的是家乡或某处风光秀丽之地,“新阡”则意味着新的耕种之地;“平原”则是开阔的田野,“旧业”可能指代先人留下的产业。这里诗人通过对比,表现了新的开始与旧有的荒废之间的鲜明对比。
最后两句"百年乔木在,留得耐风霜"则表达了一种坚韧不拔、历久弥新之意。“百年乔木”形象地代表着岁月的沉淀和生命力的顽强,“留得耐风霜”则意味着即使经历了无数风霜,也依然挺立,未曾倒下。这既是对家族文化传承坚韧不拔的一种肯定,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家风的期待与自豪。
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对家族文化和德业传承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于过去产业已成往事的感慨,以及对未来新生事物的期待和祝福。
不作山王咏,故闻嵇阮流。
龙渊失珍袭,猿木悔穷投。
子句成江阁,余怀限戍楼。
碧云嗟暮合,黄发诵归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