祩公一巳去,寂寂五云峰。
从此梵村路,虚闻入定钟。
慈光回虎迹,哀呗散厓松。
欲问无生侣,聊舒物外踪。
祩公一巳去,寂寂五云峰。
从此梵村路,虚闻入定钟。
慈光回虎迹,哀呗散厓松。
欲问无生侣,聊舒物外踪。
这首诗描绘了对逝去高僧的追思与敬仰之情。首句“祩公一巳去”,简练地表达了高僧离世的沉痛之情。“寂寂五云峰”则通过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庄严的氛围,暗示了高僧所在之地的神圣与超脱。接下来的“从此梵村路,虚闻入定钟”,进一步渲染了高僧修行之地的宁静与神秘,仿佛连时间都静止了,只有偶尔传来的钟声,似乎在诉说着高僧的教诲与智慧。
“慈光回虎迹,哀呗散厓松”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慈祥的光芒驱散野兽的痕迹,哀婉的歌声飘散在山林间,展现了高僧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借自然界的景象,象征着高僧的影响深远,即使在远离尘嚣的地方,也能感受到他的温暖与力量。
最后,“欲问无生侣,聊舒物外踪”表达了诗人想要追寻高僧的脚步,与他心灵相通的愿望。这里的“无生侣”指的是超脱生死、追求精神自由的修行者,而“物外踪”则是指超越世俗、远离尘嚣的生活方式。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赞颂了高僧的伟大与高尚,也寄托了诗人对于精神追求和人生境界的向往与思考。
飞楼何巍哉,突兀峙孤屿。
旷望临中川,微雨散洲渚。
空濛凫稍飞,萧瑟潮愈怒。
却眺大江流,鲸波一何巨。
蛟龙盘躨跜,日月相吞吐。
忆昔文丞相,英风照岩户。
当年起赴义,驱羊搏猛虎。
一声白雁来,四镇议终阻。
毡车已北行,二王在何许。
流离寄一舟,残军谋保聚。
沧海尽横流,江心作砥柱。
五坡一丧师,崖山摧风雨。
柴市致命日,且传临终语。
斯人迹已远,初地余祠宇。
梵呗流空山,花药覆平圃。
风物随变迁,正气留终古。
拂衣重徘徊,经堂罢斋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