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求岂必尽吹毛,名教如何置我曹。
一死许人忘母在,九重无路觉天高。
丝丝愁绪成机杼,鹿鹿心头似桔槔。
未是此身沈宦海,梦魂久已怯风涛。
诛求岂必尽吹毛,名教如何置我曹。
一死许人忘母在,九重无路觉天高。
丝丝愁绪成机杼,鹿鹿心头似桔槔。
未是此身沈宦海,梦魂久已怯风涛。
这首清代诗人顾永年的《偶作(其三)》表达了诗人在面对社会压力和道德束缚时的无奈与苦闷。首句"诛求岂必尽吹毛"揭示了世态炎凉,对人的苛求无处不在,即使是最微小的过失也被无限放大。"名教如何置我曹"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儒家伦理道德的质疑,感觉自己在这种规范下难以自处。
"一死许人忘母在"流露出诗人对亲情的深深挂念,他愿意牺牲自己以换取母亲的安宁。然而,"九重无路觉天高"暗示了官场的深不可测和自己的孤立无援,使他感到上天仿佛也变得遥不可及。
"丝丝愁绪成机杼"运用比喻,将愁绪比作织布的线,形象地描绘出愁思如织,难以排解。"鹿鹿心头似桔槔"进一步强化了内心的焦虑,如同吊桶在井中上下摇摆,无法安定。
最后两句"未是此身沈宦海,梦魂久已怯风涛"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他的精神已经疲惫于宦海沉浮,连梦境中都充满了风浪的恐惧。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个人命运的无奈挣扎。
弋阳溪上诸檀越,勇猛精进难比况。
年年岁岁入山来,总是如来亲眷属。
如来法身等虚空,随彼愿心而显发。
譬如月轮出霄汉,照耀一切众生前。
众生性水无有边,我此一月能普现。
水静而清现全体,月非取水而遽来。
水动而浊无定光,月非舍水而遽去。
水有清浊有动静,月无取舍无去来。
于无取舍去来中,不见清浊动静相。
既无清浊动静相,一一含摄无有馀。
我心佛心众生心,心佛众生本平等。
佛子当作如是观,即获世间诸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