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黄济汶水,譬彼借寇兵。
龙性不恒驯,况乃与之争。
百年罕成绩,闾殚吾山平。
忠宣缵禹绪,四载劳经营。
上流既南绝,猛势随东倾。
载下淇园竹,永奠宣房名。
蛟鼍徙窟穴,柔橹多欢声。
沈马不可再,寄言廑守成。
引黄济汶水,譬彼借寇兵。
龙性不恒驯,况乃与之争。
百年罕成绩,闾殚吾山平。
忠宣缵禹绪,四载劳经营。
上流既南绝,猛势随东倾。
载下淇园竹,永奠宣房名。
蛟鼍徙窟穴,柔橹多欢声。
沈马不可再,寄言廑守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谢肇浙所作的《刘尚书大夏祠》。诗中以“引黄济汶水,譬彼借寇兵”开篇,形象地描绘了黄河与汶水的关系,比喻借兵之险,暗示治理水患的不易。接着,“龙性不恒驯,况乃与之争”两句,以龙喻水,强调水性难测,难以驾驭。通过“百年罕成绩,闾殚吾山平”表达了治理水患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忠宣缵禹绪,四载劳经营”赞扬了刘尚书(即刘宰)继承大禹治水的事业,经过四年辛劳,终于取得成果。“上流既南绝,猛势随东倾”描述了治理后的水势变化,上流被截断,水流方向改变,显示出治理效果显著。
“载下淇园竹,永奠宣房名”提到在治理过程中使用了淇园的竹子,这不仅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也预示着治理成果将长久留存。“蛟鼍徙窟穴,柔橹多欢声”描绘了治理后水中的生物和人们的生活情景,展现了和谐景象。
最后,“沈马不可再,寄言廑守成”提醒后人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要持续守护。整首诗通过对刘尚书治水事迹的赞颂,表达了对古代治水英雄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后世治水工作的警示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