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中亦有日,海外亦有槎。
我生独崩迫,沈忧浩无涯。
出门愁满道,入室愁满家。
芳兰骨不立,丛菊秋空花。
万物非可悦,百年谁见赊。
如何违此性,役役随翻车。
峡中亦有日,海外亦有槎。
我生独崩迫,沈忧浩无涯。
出门愁满道,入室愁满家。
芳兰骨不立,丛菊秋空花。
万物非可悦,百年谁见赊。
如何违此性,役役随翻车。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朱鹤龄的《感遇(其七)》,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孤独与忧虑。诗中通过“峡中亦有日,海外亦有槎”表达出即使身处艰难环境,外界仍有希望和可能,然而个人命运却如“独崩迫”,无法摆脱沉痛的忧虑。诗人在家门外和室内都感到愁绪弥漫,形象地比喻为“出门愁满道,入室愁满家”。
“芳兰骨不立,丛菊秋空花”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兰花的憔悴和菊花在秋季的孤寂,暗示自己的境遇如同凋零的花草,无人欣赏。接下来的诗句“万物非可悦,百年谁见赊”进一步表达了对世间万物无法带来快乐的失望,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最后两句“如何违此性,役役随翻车”直抒胸臆,诗人质问自己为何要违背本性,疲于奔命,仿佛被生活的车轮所驱使。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挣扎。
龙飞乙科郎,白面如琢玉。
去作幕下士,年少二十六。
壮心直如弦,不耐公事曲。
宁知太守尊,箠吏惊群目。
太守岂不贤,去郡秉钧轴。
铨曹有格法,那肯烦荐牍。
依然旧官职,再傍天之麓。
六考未作县,冷官到淮服。
向来豪气举,斟酒能半斛。
只今长说病,伏饮在胸腹。
皇皇一世忧,隐隐两眉蹙。
中年苦节省,未必不为福。
我生更迂阔,立意要违俗。
误使尘网缨,同君被缠束。
两家各生子,丁壬合天禄。
但得佳儿妇,两翁志愿足。
岷山有旧约,相从结□□。
明朝江上馆,持被共君宿。
嫩黄千点糁槐枝,此别诸生倍所思。
判牒署名书字小,开经酬问具餐迟。
竹边亭在谁招隐,囊里书成合济时。
东府主人偏爱士,为歌厦屋杜陵诗。
离家向京国,客思独从容。
有句诗人读,无书馆吏供。
蛰雷先一月,晴岭沓千峰。
马上思亲处,题缄寄所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