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岁雨水伤,河鲀人不取。
食之死者多,价贱如泥土。
所因胡蔓子,乘潦落江渚。
河鲀食而肥,其毒益在乳。
乳甘且膏腴,滋味入肺腑。
一脔能醉人,迷乱以无主。
仓皇饮粪清,妻孥泪如雨。
茭塘黄河鲀,产妇云有补。
相戒勿鲜食,去肠用为脯。
醋蒸胜雏鸡,姜桂十之五。
风俗苦嗜之,臭腥遍闾户。
亡命诸渔人,不用张网罟。
河鲀触生钓,一钩辄无数。
腹大似水泡,其性最暴怒。
恶者更板牙,斑斑鳞且羽。
河伯遣杀人,非惟作鱼虎。
口腹人所贱,况乃饱腐鼠。
养小以失大,君子宜审处。
区区此鯸䱌,安足借刀俎。
今岁雨水伤,河鲀人不取。
食之死者多,价贱如泥土。
所因胡蔓子,乘潦落江渚。
河鲀食而肥,其毒益在乳。
乳甘且膏腴,滋味入肺腑。
一脔能醉人,迷乱以无主。
仓皇饮粪清,妻孥泪如雨。
茭塘黄河鲀,产妇云有补。
相戒勿鲜食,去肠用为脯。
醋蒸胜雏鸡,姜桂十之五。
风俗苦嗜之,臭腥遍闾户。
亡命诸渔人,不用张网罟。
河鲀触生钓,一钩辄无数。
腹大似水泡,其性最暴怒。
恶者更板牙,斑斑鳞且羽。
河伯遣杀人,非惟作鱼虎。
口腹人所贱,况乃饱腐鼠。
养小以失大,君子宜审处。
区区此鯸䱌,安足借刀俎。
这首诗《河鲀》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创作,通过生动的描绘,揭示了河鲀这种食物的双重特性——美味与致命的毒性。
诗中首先描述了雨水丰沛之年,河鲀大量繁殖,但人们却因担心其毒性而不予捕捞,导致价格低廉。接着,诗人指出河鲀的毒性源自一种名为“胡蔓子”的植物,这种植物在洪水退后,会落在江边。河鲀食用了含有毒素的胡蔓子后,其毒性会更加剧,尤其是其乳汁中的毒素更为致命。一旦误食,轻则使人昏迷,重则致死,令人闻之色变。
诗人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比喻,如“一脔能醉人”、“妻孥泪如雨”,生动地展现了河鲀毒性之烈和误食后的悲惨后果。同时,也提到了民间对河鲀的误解,认为其对孕妇有益,但实际上这种误解可能导致更大的风险。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人们过度追求口腹之欲,忽视潜在危险的批评,指出为了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不惜牺牲健康乃至生命,是不可取的。同时,也讽刺了那些不顾他人安危,只为个人利益而捕捞河鲀的渔人,将河鲀比作“河伯遣杀人”的工具,强调了道德与责任的重要性。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态度,以及对人性弱点的反思。通过河鲀这一特定主题,探讨了人类与自然、道德与欲望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