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庐坐久柝声稀,百辟趋跄谒寝帏。
祀典夐非千古并,儒臣已是八年违。
四山云气长依树,五夜霜华欲满衣。
共指昌平认归路,寒城灯火望中微。
斋庐坐久柝声稀,百辟趋跄谒寝帏。
祀典夐非千古并,儒臣已是八年违。
四山云气长依树,五夜霜华欲满衣。
共指昌平认归路,寒城灯火望中微。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斋庐中长时间静坐后,周围环境的寂静与庄严。通过“百辟趋跄”这一细节,展现了对先祖的恭敬与虔诚。诗人感叹祭祀礼仪与传统的隔阂,同时表达了对身为儒臣的自我反省与时间流逝的感慨。山间云气与霜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肃穆而略带凄凉的氛围,象征着历史的厚重与个人情感的深沉。最后,“共指昌平认归路”,既是对先祖陵墓的指向,也是对人生归宿的思考,而“寒城灯火望中微”则以微弱的灯火象征着希望与温暖,给人以慰藉。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传统、历史、自然以及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祖朝相国之真孙,轩轩冠盖宜高门。
拔身州掾入政府,议论挺特穷根源。
颜渊必用孔丘铸,自此声名闻至尊。
熙宁神化迈前古,屡诏驰车外循抚。
大河之北淮之壖,民起疵瘝勇歌舞。
枢庭进直腰横金,君臣道合同一心。
货泉交汇指诸掌,老吏缩手随规箴。
如公之才世希有,突兀千丈辉乔林。
徐冠貂蝉坐廊庙,重见成王得周召。
泰山镂牒天垂休,却笑鸿濛首频掉。
贱生流落何可言,四十栖迟埋冗员。
涸鳞怅望一杯水,安用西江浩渺之波澜。
愿公吐和气,稍回岩谷春。
养成尺寸木,为公车下轮。
他年青史上,报德岂无人。
曾对炎蒸忆静便,偶逢佳节思超然。
相将绝顶孤高处,剩看清秋几许天。
虽欠笙簧留席上,犹胜风雨傍篱边。
好看菊蕊殷勤别,旦暮除书落枕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