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读书处,古寺拥群峰。
不改岁寒色,可怜门外松。
有僧皆老大,待客转从容。
又下白云去,楼头敲暮钟。
当年读书处,古寺拥群峰。
不改岁寒色,可怜门外松。
有僧皆老大,待客转从容。
又下白云去,楼头敲暮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重返旧时读书处——一座位于群峰之间的古老寺庙的情景。诗中通过“当年读书处,古寺拥群峰”两句,设定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孤寂的自然环境。这里的“不改岁寒色”,指的是即便是深秋季节,寺庙周围的山林依然郁郁苍苍,没有被时光侵蚀,保持着一贯的绿意。这也隐含了诗人对于往昔记忆和情感的珍视。
“可怜门外松”,则是对寺庙门外孤独挺立的松树产生了怜悯之心。这里的“可怜”不仅仅是对植物的同情,更反映出诗人内心对于岁月流逝、事物无常的感慨。
接下来的两句“有僧皆老大,待客转从容”,描绘了寺庙中年迈僧侣们的形象,他们或许已经忘记了世俗的纷争,只是在这个静谧的空间里安详地生活。诗人受到他们平和待人的态度所影响,这也映射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一种向往。
最后两句“又下白云去,楼头敲暮钟”,则描绘了时间流逝,天色渐晚的景象。“白云”在这里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述,也象征着诗人的心境,他似乎要随着那飘渺的白云离开这个地方。同时,“楼头敲暮钟”的声音,则提醒着时间的流逝,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寺庙生活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美好记忆的留恋,以及对现实与精神安宁的追求。
河洛成冰候,关山欲雪天。
寒灯随远梦,残历卷流年。
杯共芳醪冻,簪依短发偏。
毫釐九牛畔,头角两蜗前。
冶外金休跃,山阿溜或穿。
飘人谁怨瓦,使鬼尚须钱。
招隐芝岩路,盟真玉笈篇。
何当坐清颍,閒洗世中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