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裘一葛一纶巾,包裹父生师教身。
不见分毫裨世界,空遗八十有年人。
老无闻道安可死,间得读书惟一贫。
四万八千毛孔里,从头看得总皆仁。
一裘一葛一纶巾,包裹父生师教身。
不见分毫裨世界,空遗八十有年人。
老无闻道安可死,间得读书惟一贫。
四万八千毛孔里,从头看得总皆仁。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迈老人的形象,他穿着简陋的衣物,一裹之中包裹着对父母生养和师长教诲的尊重与感激。诗人通过“不见分毫裨世界”一句,表达了老人对于世俗纷争毫不在意的超然态度,同时也透露出他平淡简单的生活状态。"空遗八十有年人"则是对老人寿命已经很长,但依旧留在人世的无奈与宿命的描述。
接着,“老无闻道安可死”一句,表达了老人对于死亡的漠然和接受,他似乎已经准备好随时离开这个世界。然而,在"间得读书惟一贫"中,我们看到了老人虽然贫穷,但依旧珍视读书求知的一面,这是他精神生活中的唯一慰藉。
最后,"四万八千毛孔里,从头看得总皆仁"则展现了诗人对老人的同情与赞美。根据道家思想,每个人体内都有三万六千个毛孔,而这里说“四万八千”,可能是为了强调老人德行之高尚。在诗人眼中,老人不仅自身修养极高,甚至从头到脚都充满了仁爱之心。
整首诗通过对老人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淡泊名利、崇尚精神生活的赞扬,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昨晚饮太多,嵬峨连宵醉。
今朝餐又饱,烂熳移时睡。
睡足摩挲眼,眼前无一事。
信脚绕池行,偶然得幽致。
婆娑绿阴树,斑駮青苔地。
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
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
盛来有佳色,咽罢馀芳气。
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
红粒陆浑稻,白鳞伊水鲂。
庖童呼我食,饭热鱼鲜香。
箸箸适我口,匙匙充我肠。
八珍与五鼎,无复心思量。
扪腹起盥漱,下阶振衣裳。
绕庭行数匝,却上檐下床。
箕踞拥裘坐,半身在日旸。
可怜饱暖味,谁肯来同尝。
是岁太和八,兵销时渐康。
朝廷重经术,草泽搜贤良。
尧舜求理切,夔龙启沃忙。
怀才抱智者,无不走遑遑。
唯此不才叟,顽慵恋洛阳。
饱食不出门,闲坐不下堂。
子弟多寂寞,僮仆少精光。
衣食虽充给,神意不扬扬。
为尔谋则短,为吾谋甚长。
老我无心出市朝,东风林壑自逍遥。
一犁好雨秧初种,几道寒泉药旋浇。
放犊晓登云外垄,听莺时立柳边桥。
池塘见说生新草,已许吟魂入梦招。
白布裙襦退士装,短篱幽径独相羊。
莎根蟋蟀催秋候,稗穗蜻蜓立晚凉。
屈子所悲人尽醉,郦生常谓我非狂。
知心赖有青天在,又炷中庭一夕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