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相负为峰麓,流水重重注溪谷。
游人上寻流水源,未觉崎岖病双足。
山深下视云漫漫,径垂石底千屈盘。
松林阴森白日静,忽惊人世如奔湍。
客行不避苦寒出,僧定端居不下席。
人生嗟与草木同,置身所在由初植。
堂中白佛青髻鬟,气象冲淡非人间。
坐令远客厌奔走,径欲筑室依空山。
木鱼桹桹夜将旦,星斗攲斜挂山半。
行役有程未可留,将出山门复长叹。
两山相负为峰麓,流水重重注溪谷。
游人上寻流水源,未觉崎岖病双足。
山深下视云漫漫,径垂石底千屈盘。
松林阴森白日静,忽惊人世如奔湍。
客行不避苦寒出,僧定端居不下席。
人生嗟与草木同,置身所在由初植。
堂中白佛青髻鬟,气象冲淡非人间。
坐令远客厌奔走,径欲筑室依空山。
木鱼桹桹夜将旦,星斗攲斜挂山半。
行役有程未可留,将出山门复长叹。
这首诗描绘了道场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苏辙的游历体验。首句以两山相对形成峰峦和溪谷起笔,展现出山水的自然之美。接着,诗人描述游人艰难地追寻溪流源头,虽路途崎岖,却并未感到疲惫。山势深邃,云雾缭绕,山路蜿蜒曲折,犹如石蛇盘旋,松林幽暗,白日寂静,给人以强烈对比,仿佛世间疾驰的时光在此停滞。
诗人感叹人生短暂,如同草木,所处之地皆由最初的安排决定。在这样的环境中,堂内的佛像宁静如仙,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氛围,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不愿离去,甚至萌生在此隐居的愿望。夜晚,木鱼声回荡,星斗闪烁,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尽管行役有期,诗人仍不舍离开,出门之际发出深深的叹息。
整首诗通过描绘景物和诗人的情感变化,展现了道场山的幽深与神秘,以及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墨客的山水情怀和对自然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