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釜一朝裂,铜狄尽流船。
江南五月天漏,炼石补仍穿。
骤若淫龙喷沫,狂比长鲸跋浪,庐舍没长川。
菱蔓绕床下,钓艇繫门前。今何日,民已困,况无年。
家家秧马,闲坐墟井断炊烟。
何处玉箫金管,犹唱雨丝风片,烟水泊游船。
此曲纵娇好,听者似啼猿。
翠釜一朝裂,铜狄尽流船。
江南五月天漏,炼石补仍穿。
骤若淫龙喷沫,狂比长鲸跋浪,庐舍没长川。
菱蔓绕床下,钓艇繫门前。今何日,民已困,况无年。
家家秧马,闲坐墟井断炊烟。
何处玉箫金管,犹唱雨丝风片,烟水泊游船。
此曲纵娇好,听者似啼猿。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地区遭受大雨侵袭后的严重景象。"翠釜一朝裂,铜狄尽流船",形象地写出洪水泛滥,连坚固的器物都难以抵挡,船只被冲走。"江南五月天漏,炼石补仍穿",进一步强调雨势之大,连修补天地缝隙的神话般的努力也无法阻止水灾。
诗人接着用"骤若淫龙喷沫,狂比长鲸跋浪"比喻暴雨如龙蛇喷水、鲸鱼掀浪,展现了洪水的猛烈。"庐舍没长川",房屋淹没在滔滔洪水中,生活陷入困境。"菱蔓绕床下,钓艇繫门前",则描绘了灾后凄凉的景象,渔舟成为仅有的生活依靠。
接下来,诗人对百姓的苦难表达了深深的忧虑:"今何日,民已困,况无年",质问何时才能结束这样的苦日子,因为连丰收的希望都破灭了。"家家秧马,闲坐墟井断炊烟",农夫们无所事事,村落里炊烟稀少,生活艰辛。
最后,诗人对那些在灾难中仍能享受游湖之乐的人提出批评,"何处玉箫金管,犹唱雨丝风片,烟水泊游船",他们无视民间疾苦,还在演奏乐曲,歌声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此曲纵娇好,听者似啼猿",这优美的曲调在诗人看来,却如同哀猿啼叫,令人悲痛。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