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诗舒啸杖藜行,水色山光不世情。
醉卧午窗谁唤醒,柳阴啼鸟两三声。
赋诗舒啸杖藜行,水色山光不世情。
醉卧午窗谁唤醒,柳阴啼鸟两三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诗人以舒啸和杖藜行走开始,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深深沉醉与欣赏,水色山光之间流露出的不仅仅是眼前的景致,更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感体验。"不世情"三字,暗示了诗人超越了尘世的纷扰,达到了一种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接着,诗中的“醉卧午窗”描绘了一种慵懒而惬意的生活状态,仿佛诗人已经完全融入了自然之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而“谁唤醒”的疑问,则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悠然,似乎在说,即使是外界的干扰也无法轻易打破这份内心的平静。
最后,“柳阴啼鸟两三声”以轻柔的笔触收尾,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和谐的世界。鸟鸣声打破了短暂的寂静,却也恰到好处地提醒着人们,自然界的美好与生命的活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追求。
狮子岩头十八转,两崖相峙路如线。
青峦碧涧绕珠林,丹壁雕阑耸禅院。
禅院峨峨苍松寒,连柯接叶捎云端。
蹁跹有似翠蛾舞,夭矫时作蛟龙盘。
立者倚者各有态,或疏或密何珊珊。
黛色参天凌汉柏,浓枝避雨胜秦官。
我来婆娑至日暮,耳边萧飒流青湍。
不知植根几千载,霜皮百尺雄斋坛。
忆昔少游慈仁寺,殿角双松交古翠。
童童如盖映芳樽,未饮先教心已醉。
可惜花宫作贾廛,枯株零落充炊烟。
岂若兹松居尘外,丰神舄奕层崖巅。
乃知市朝摧折易,衰朽山林岑寂多长年。
呜呼山林岑寂多辰年,北窗我欲耽高眠。
我闻宜山堂,结构平陵阳。
群公争赋诗,佳咏皆琅琅。
何处最宜山,奇峰出短墙。
石屋一片云,黛色映筼筜。
隔帘见幽壑,入户飞层冈。
枯藤与古木,掩映多奇光。
峰影落清泉,水面还苍苍。
何时最宜山,山静觉昼长。
朝霞与夕烟,树色分微茫。
春明山翠浓,夏雨山风凉。
明月出远岫,秋峰群相望。
何人最宜山,先生称古狂。
芒鞋筇竹杖,荷衣薜荔裳。
看山无朝暮,一卷或一觞。
手招西爽来,披襟从徜徉。
斯景与斯人,是名宜山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