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岩头十八转,两崖相峙路如线。
青峦碧涧绕珠林,丹壁雕阑耸禅院。
禅院峨峨苍松寒,连柯接叶捎云端。
蹁跹有似翠蛾舞,夭矫时作蛟龙盘。
立者倚者各有态,或疏或密何珊珊。
黛色参天凌汉柏,浓枝避雨胜秦官。
我来婆娑至日暮,耳边萧飒流青湍。
不知植根几千载,霜皮百尺雄斋坛。
忆昔少游慈仁寺,殿角双松交古翠。
童童如盖映芳樽,未饮先教心已醉。
可惜花宫作贾廛,枯株零落充炊烟。
岂若兹松居尘外,丰神舄奕层崖巅。
乃知市朝摧折易,衰朽山林岑寂多长年。
呜呼山林岑寂多辰年,北窗我欲耽高眠。
狮子岩头十八转,两崖相峙路如线。
青峦碧涧绕珠林,丹壁雕阑耸禅院。
禅院峨峨苍松寒,连柯接叶捎云端。
蹁跹有似翠蛾舞,夭矫时作蛟龙盘。
立者倚者各有态,或疏或密何珊珊。
黛色参天凌汉柏,浓枝避雨胜秦官。
我来婆娑至日暮,耳边萧飒流青湍。
不知植根几千载,霜皮百尺雄斋坛。
忆昔少游慈仁寺,殿角双松交古翠。
童童如盖映芳樽,未饮先教心已醉。
可惜花宫作贾廛,枯株零落充炊烟。
岂若兹松居尘外,丰神舄奕层崖巅。
乃知市朝摧折易,衰朽山林岑寂多长年。
呜呼山林岑寂多辰年,北窗我欲耽高眠。
这首清代王鸿绪的《戒坛》描绘了一处壮丽而静谧的山中禅院景象。首句“狮子岩头十八转”展现了山路的曲折险峻,接下来的“两崖相峙路如线”进一步强调了山势之陡峭。诗人通过“青峦碧涧绕珠林,丹壁雕阑耸禅院”描绘了翠绿的山峦、清澈的溪流和宏伟的禅院,营造出宁静的宗教氛围。
“禅院峨峨苍松寒,连柯接叶捎云端”描绘了松树的挺拔与生机,仿佛在云端翩翩起舞,又如蛟龙盘旋,形态生动。松树的密集与稀疏分布,形成独特的韵律感,"黛色参天凌汉柏,浓枝避雨胜秦官"则赞美了松树的古老与坚韧。
诗人感叹时间的流转,“我来婆娑至日暮”,表达了对禅院美景的流连忘返。他将昔日慈仁寺的双松与眼前的松树对比,惋惜其变迁,“花宫作贾廛,枯株零落充炊烟”,而此处的松树却依然傲立山巅,象征着超脱尘世的宁静与长久。
最后,诗人感慨世间浮华易逝,而山林的静寂更能持久,表达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北窗我欲耽高眠”收束全诗,流露出对自然与宁静的深深热爱。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