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号蓟门,杀气日夜兴。
咸阳三千里,驿马如饥鹰。
行子久去乡,逢山不敢登。
寒日惨大野,虏云若飞鹏。
西北防秋军,麾幢宿层层。
匈奴天未丧,战鼓长登登。
汉卒马上老,繁缨空丝绳。
诚知天所骄,欲罢又不能。
北风号蓟门,杀气日夜兴。
咸阳三千里,驿马如饥鹰。
行子久去乡,逢山不敢登。
寒日惨大野,虏云若飞鹏。
西北防秋军,麾幢宿层层。
匈奴天未丧,战鼓长登登。
汉卒马上老,繁缨空丝绳。
诚知天所骄,欲罢又不能。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战争的图景,通过对北风、杀气、驿马、寒日等自然环境和战事的描述,展现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边疆的孤寂。诗人以沉郁顿挫的笔触,抒发了对边塞将士不懈努力、坚守岗位的情感,以及对战争无尽性的深切体会。
首句“北风号蓟门”,便设定了一种紧张而严峻的氛围。蓟门往往象征着边疆的要塞,北风则带来了寒冷与凶险的气息,这里通过北风的呼啸声来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杀气日夜兴”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氛围,杀气在这里不仅是对敌人的威胁,也象征着战场上的血腥与死亡。诗人用“日夜兴”来强调这种氛围的持续性和紧迫感。
接下来的“咸阳三千里,驿马如饥鹰”,则是通过对空间距离的描写以及对驿马急遽状态的形象化表达,表现了边塞战士们奔波劳顿、日夜兼程的艰辛生活。驿马作为传递信息和物资的工具,其如饥鹰般的迫切与疲惫,映射出战争中急需供应线的重要性。
“行子久去乡,逢山不敢登”则转向个人情感的表达。“行子”指远离家乡的人,这里的“久去乡”表明了战士们长时间无法回归故土,而“逢山不敢登”则透露出他们即便在闲暇时刻,也只能望山而不能攀登,内心的忧虑与不安溢于言表。
“寒日惨大野,虏云若飞鹏”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寒冷的阳光照射在广阔的大地上,让人感到一种无尽的凄凉。而那如飞鹏般的云朵,则给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飘渺与遥远。
“西北防秋军,麾幢宿层层”则回到了边塞的战争主题。诗中通过对秋季边疆守备的描写,以及军帐重叠的形象,强调了边塞军事的紧张和准备状态。
“匈奴天未丧,战鼓长登登”表达了对敌人(匈奴)的警觉以及战争的持久性。这里的“长登登”则是对战争气氛的再次强调,展现出战争的连绵不绝。
“汉卒马上老,繁缨空丝绳”则抒发了战士们在战场上的沧桑变化和物资的耗损。汉卒,即汉军的士兵,他们在长期的战斗中逐渐老去,而他们的马匹也因年岁增长而失去了往日的矫健。繁缨空丝绳则象征着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与物资。
最后,“诚知天所骄,欲罢又不能”表达了一种无奈与宿命感。诗人通过“诚知天所骄”来承认战争的残酷与必要,而“欲罢又不能”则透露出即便心有不甘,也不得不继续战斗的情形。这也暗含着对战争长久化、难以结束的无力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边塞生活与战争氛围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边疆战士们的艰辛与孤独,以及他们面对战争所持有的复杂情感。
东江去悠悠,送子孤行舟。
舟行复几时,江乡生远愁。
海水无定影,萍踪忽飘浮。
虽非千里别,出门成久游。
采采芙蓉花,欲寄无轻邮。
念昔携手好,中情郁绸缪。
商歌寄逸响,素琴鸣芳洲。
如何旷高躅,杳若隔山丘。
驰情托缄素,日暮风飕飕。
无由慰离索,一雁横高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