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子有书癖,对书百事忘。
头乱不暇栉,炙冷不暇尝。
持此金石心,力求古文章。
吟哦屈宋作,蚤夜声琅琅。
方挥却日戈,耻窥及肩墙。
不见今六年,所得非复常。
扁舟夜过我,剧论神激扬。
徐出二三篇,稊米于太仓。
已足起衰懦,黑丝生鬓霜。
使得尽见之,殆可针膏肓。
愿子继自今,勿惜倾锦囊。
因来数为寄,岁晚慰所望。
郑子有书癖,对书百事忘。
头乱不暇栉,炙冷不暇尝。
持此金石心,力求古文章。
吟哦屈宋作,蚤夜声琅琅。
方挥却日戈,耻窥及肩墙。
不见今六年,所得非复常。
扁舟夜过我,剧论神激扬。
徐出二三篇,稊米于太仓。
已足起衰懦,黑丝生鬓霜。
使得尽见之,殆可针膏肓。
愿子继自今,勿惜倾锦囊。
因来数为寄,岁晚慰所望。
这首诗描绘了郑子(郑唐老)酷爱读书的形象,他沉浸于书海之中,以至于头发凌乱也不顾梳理,热食凉了也无暇品尝。他以坚定的志向研习古文,日夜诵读屈原和宋玉的作品,声音响亮。他志在高远,不屑于浅薄之事,已有多年未相见,但他的学问大有长进,带来的文章如微尘般在知识的海洋中显得渺小,却足以振奋人心,甚至能帮助衰弱之人重拾信心,使白发丛生的他焕发活力。诗人期待郑子能继续分享他的学识,鼓励他尽管倾囊相授,自己则会定期寄诗相赠,以此在年终岁末给予彼此精神上的慰藉。整首诗赞美了郑子的学术追求和诗人对其才华的期待。
一镜持照君,尽见君妍拙。
馀镜复照我,镜镜皆肖绝。
君我同镜华,等无可喜悦。
念居历劫中,几聚还几别。
君显我之明,君隐我之灭。
终无至人术,水火不濡热。
感此相因依,微分为君竭。
木叶将斡壳,一视无优劣。